原标题:要让民族文化在教育中扎根传承
近日,在大关县靖安镇五星苗寨小学,104名孩子伴随着芦笙节奏跳起民族舞蹈。这看似一次普通的校园活动,实则折射出乡村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当越来越多的民族非遗文化在城镇化浪潮中面临“断代危机”时,这所山区小学的实践如一缕清风拂过乌蒙大地。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让民族文化在教育领域扎根传承,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大关是一个多民族融居区,居住着汉、苗、彝、回等民族。苗族的芦笙舞、花山节,彝族的火把节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传承好这些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以往,非遗保护常陷入“博物馆式保护”的误区,要么依赖少数传承人的苦苦坚守,要么通过展览、演出等形式进行“观赏性传承”,与青少年的生活实践相割裂。
笔者认为,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让传统“可触摸”“能参与”。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将遗产束之高阁,而是让其在教育场景中找到与时代对话的方式,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实现“活态传承”。五星苗寨小学的做法之所以令人动容,就在于它将芦笙舞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的日常活动。孩子们在学习舞蹈动作时,不仅记住了肢体语言,更通过模仿先民的耕作、狩猎等生活场景,理解了舞蹈背后的生存智慧。在与同学共舞的过程中,苗族学生找到了文化认同的归属感,其他民族学生则获得了理解异文化的“钥匙”。这种“沉浸式传承”让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具体的情感联结,让非遗文化不再是课本里的图片,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鲜活记忆。
从本质上来说,乡村教育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既是连接城市文明的窗口,更是守护乡土文化的堡垒。五星苗寨小学将芦笙舞与课间操相结合,并非简单的“文化复古”,而是通过教育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学校邀请民间艺人改编舞蹈动作,让古老的艺术符合儿童体能特点。除芦笙舞外,还开设了苗绣、苗歌等课程,构建起系统化的文化教育体系。这种做法不仅让苗族孩子在全球化时代坚守“文化根性”,更让教育本身成为文化创新的孵化器。当孩子们在舞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时,自然会产生主动传承的意愿,这种内生动力比任何外部保护都更为持久。
从内容上看,文化传承与民族交融从来不是对立的命题。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恰恰是促进理解与认同的基础。当汉族、彝族等学生跟着苗族同学学习苗语歌曲,当苗族孩子自豪地向伙伴解释芦笙调子的含义,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不再是隔阂,而是成为彼此学习的资源。这种建立在文化平等基础上的交流交往,比空洞的口号更有力量——它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多元文化的共存不是“求同存异”,而是“和而不同”,每种文化都值得被看见、被尊重。
五星苗寨小学的实践证明,当教育主动拥抱文化多样性,就能成为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沃土。这种扎根大地的文化教育,终将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让传统文化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的生机。(杨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