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理论和民族理论,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论述,着眼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要引导各民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刻把握各民族交融与互动的历史规律,深刻认识国家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正确历史观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华文明作为当代世界唯一以国家形态延绵几千年的伟大文明,在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开辟了独特的向心发展路径,塑造了超越“邦”和“国”概念的超大规模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从历史来看,伴随着从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大一统国家的演进,中华民族的政治共同性、经济共同性、社会共同性和文化共同性在更深与更广的不断交融中发展前行,即使在短暂的分裂时期也从未停止。科学回答好“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时代之问,是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正确历史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深刻理解正是因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民族间广泛而深入的交融与互动,才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成为一个延绵几千年的文明体。
加强学生文化观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形成了我们鲜明的民族文化。在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只有中华民族一脉相承。从石器时代的中华先民,到夏商周华夏共同体的出现,再到秦汉时期自在形成的中华民族,以及后来历经数千年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及至近代在与列强对抗中自觉发展成的现代中华民族。不管什么时代,各个民族都认同中华文化,都自觉以守正创新的姿态对待中华文明,都因将自己归入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序列中而深感自豪。因此,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集大成,是把握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让学生深刻理解不断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是巩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加强学生民族观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最早是1902年由梁启超先生提出的。1905年,梁启超进一步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多族混合”点明了中华民族演进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同时,“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及其作为民族实体内涵的确认,是中国人在危机下自我身份认同不断强化的重要表现,是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使我们民族认识到中华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每个民族只有自觉地将自己融入整个民族的发展中,整个民族才能不断凝聚起磅礴伟力,成功化解一个又一个危机,以坚实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因此,加强学生民族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关系的重大意义,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断增强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才能实现各族人民间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只有让各民族群众同心同德、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共事,才能凝聚起民族大团结的磅礴精神力量。
加强学生国家观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国家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才会幸福。正确的国家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必须坚守的精神灯塔。引导各民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积极引导各民族群众正确认识国家与民族、个人的辩证关系,凝聚各民族的共识;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让各民族群众深刻理解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让学生不断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利益的根本保障。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张豪威 作者单位:温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