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繁荣发展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共同繁荣发展 >> 正文
互嵌共融共发展 同心同向同繁荣——昭通市全力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9日 17:28:26  来源: 昭通日报

原标题:互嵌共融共发展 同心同向同繁荣——昭通市全力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实践路径

旅居昭通 文旅融合绘就“共居共生”新图景

在初夏的昭通大山包,彝族牧民赶着羊群悠然前行,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田园牧歌图。来自广东的摄影爱好者王先生,用镜头定格下这迷人的瞬间,感慨这里的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浑然天成,是旅居的好地方。

作为云南“北大门”,昭通市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资源,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旅居云南的“昭通样本”,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清晨,阳光穿透薄雾,温柔地洒在静谧的大团岩村庄。来自广东东莞的自由职业者张艳坐在房前的小院里,品着咖啡,嗅着花香,在清风暖阳中享受着惬意的“慢时光”。她因看到抖音上大团岩的美景慕名而来,如今已在此度过了6个月的归园田居生活。

大团岩,这个绥江县中城镇铜厂村的自然村,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旅居。他们短则住一个月,长则停留五六个月,为村庄带来了热闹,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正如铜厂村党总支书记卢代兵所言,这里的魅力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来自贵州铜仁的游客杨涛由衷感叹道:“大团岩气候宜人,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绝佳,农家菜更是美味健康,是旅居的理想之地。”

在昭通市,旅游向旅居的转变已遍地开花。镇雄县依托火把节举办“万人长街宴”,让游客与当地群众围着篝火共舞;威信县扎西会议纪念馆推出“红色研学+苗家芦笙”体验课程;鲁甸县龙头山镇将灾后重建与朱提银文化挖掘相结合,建成“感恩小镇”……

2025年,昭通市围绕打造“一山、一城、一址、一江”文旅新名片,加快建设3条精品旅游线路,不断创新旅游产品、模式和业态,优化服务,推动旅游向旅居升级,深入践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让文旅产业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坚实纽带,书写着文旅发展与民族团结相互促进的美好篇章。

联盟共建 手牵手织密“团结进步网”

乌蒙山山连山,各民族手牵手。

昭通市以联盟共建为抓手,全方位拓宽各民族嵌入路径,奏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强音。

教育的溪流滋养着互嵌共融的根系。昭通市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联盟,从小学的启蒙,到中学的深化,再到大学的升华,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一刻。镇雄县的示范学校联创共建联盟,以“石榴花开映校园·团结奋进心向党”为主题,营造出共居共学的温馨校园氛围,让各族学子在朝夕相处中增强“五个认同”。

医疗的纽带编织着生命共同体的经纬。昭通市34家医疗机构组建医共体联创共建联盟,秉持“携手打造新医疗·同心共育石榴红”的理念,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医疗服务全流程。在救死扶伤、守护各族群众健康的过程中,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不同民族患者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实现了医疗事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的“双向奔赴”。

生态的肌理勾勒着命运与共的轮廓。赤水河流域示范区联创共建联盟和三省四市示范带联创共建平台,将一江碧水化作团结进步的流动见证。两岸青山间,昭通以生态保护为纽带,整合绿色生态与红色文化资源,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推动跨区域的民族团结进步。各族群众在共同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增进了相互了解与信任,形成了生态、文化、民生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课堂到病房,从山野到江河,昭通市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各民族全方位互嵌共融的时代内涵,交织成网的教育链、生命链、生态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着鲜活注解,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全方位互嵌共融的实践中抽枝展叶。

安居乐业 写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昭阳区红路安置区聚焦党建引领、产业就业、社会融入、文化传承、宣传引导五个方面,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深化宣传教育、提供贴心服务、促进互嵌交融等举措,切实做到坚守初心、滋润人心、温暖人心、凝聚人心、惠及人心、安定人心,不断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彝良扬帆社区运用“四强化,四促进”工作模式,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以开展“红石榴”就业行动为契机,抓实抓牢安置区群众务工就业工作,持续深化易地搬迁群众后续帮扶措施,提升社区服务保障能力,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助共荣。

目前,昭通市正以“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目标,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全方位拓宽各民族嵌入路径,让各民族在空间上相互交织、文化上相互交融、经济上相互依存、社会上相互往来、心理上相互亲近。

以“嵌”促融,体现在昭通市对“全方位嵌入”实践的深耕细作中。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嵌入式发展,昭通市交出了亮眼答卷:创新认定了60个“石榴红同心营”“石榴红家园”“石榴红驿站”“三项计划”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各民族共同参与的交流联谊活动;已成功创建3个国家级示范县,省级示范县实现全覆盖,同时创建了186个省级示范单位以及2个国家级、3个省级教育基地,创建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及教育实践基地各1个。

以“嵌”为笔,以“融”为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昭通,在乌蒙山的褶皱里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壮丽篇章。

责任编辑:杨春萍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