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正文
党建引领聚合力 共建共治谱新篇——昭通市积极探索民族地区治理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9日 17:28:27  来源: 昭通日报

原标题:党建引领聚合力 共建共治谱新篇——昭通市积极探索民族地区治理新路径

基础建设 夯实治理现代化基石

“过去卖洋芋要人背马驮走半天,现在货车可以直接开到地里!”镇雄县坪上镇红岩村彝族村民老王的感慨映射着乌蒙大地的沧桑巨变。这个曾经因大山阻隔而发展受阻的彝族村寨,如今依托昭通市交通网、水利网、能源网、信息网、物流网“五网共建”工程,不仅通了硬化路,还建起了5G基站,打通了冷链物流体系,村里的高原特色农产品远销粤港澳大湾区。

在昭通,类似红岩村的蜕变并非个例。“近年来,我们优先将项目资金向民族融居区倾斜,修建乡村公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等,19个民族乡实现5G网络全覆盖。”昭通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昭通市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起区域协同发展的坚实框架,为治理现代化奠定了稳固基础。

盐津县豆沙关的千年古道见证着今昔巨变。豆沙关曾因五尺道闻名,如今渝昆高速公路、内昆铁路穿境而过,让千年古道焕发新生。当地依托交通优势,打造“古道+旅游”品牌。村民自发参与景区环境维护和秩序管理,还将传统手工艺转化为特色商品。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就业增收,更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推动基层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实现旅游经济与基层治理双提升。

在昭通市,民族团结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条新建的公路、每一场文化互动、每一次矛盾化解中的生动实践。

文化凝心 绘就团结精神图谱

在昭阳区永丰镇海边村,农历初八的“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座无虚席。彝族月琴、苗族芦笙、汉族花灯同台竞艺,舞台下,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昭通市的治理密码深植于文化土壤。大关县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塑造正向文化认同,夯实治理价值内核。

彝良县不断探索红色文化传承与学校教学精准对接的途径,通过开展红色课堂、爱国主义宣讲进校园等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为基层治理凝聚情感共识。

文化认同为现代治理实践注入活力,以文化引领推动大治理,促进社会大和谐。昭通市创新文化理念、方式,并融入社会治理各环节,提升治理效能与温度,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凝聚社会合力,助力化解矛盾、协调关系,使文化成为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社会格局。

党建引领 创新协同治理机制

“遇事就找‘红管家’。”在水富市移民安置区,由多名党员组成的“红色管家”服务队,既是政策宣传员,又是矛盾纠纷调解员。

水富市深化“吹哨”和“网格服务”机制,统筹城市管理力量,推动党建指导员、在职党员下沉小区服务5000余次,协商解决焦点问题。这一创新机制显著提升了治理效能,水富市物业投诉同比下降63%,居民物业费交纳积极性提高至96%。

临近饭点,位于巧家县北门安置区的社区食堂里便飘出了饭菜香。玉屏街道滨江社区党委书记夏映秋介绍道:“我们社区食堂由社区党组织、居委会负责管理运行,年满60周岁的老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群体,每人每餐仅收费5元,其余群众每人每餐收费8元。”

党旗所指,民心所向。昭通市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实施“2+5”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三年行动,围绕建强基层组织体系和治理体系“两个体系”,聚焦脱贫巩固、乡村建设、矛盾化解、“一老一小”、防灾减灾五项重点工作,把服务和治理的关口前移,围绕群众急难愁盼,下真功、出实招,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从“贫穷落后”到“跨越发展”,从“各自为政”到“美美与共”,昭通市用实践诠释了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辩证法:通过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消除发展差距,借助文化认同的“软纽带”凝聚思想共识,依靠治理创新的“巧机制”筑牢稳定根基。

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的昭通市,汉、彝、回、苗等多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作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和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的北大门,昭通市始终将民族地区治理作为筑牢边疆稳定的“压舱石”,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的治理新路。

责任编辑:杨春萍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