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元阳县:不让一个少数民族群众在就业路上掉队
“以前在家务农收入不稳定,年初通过县里组织包车直接从家门口到公司上班,不仅收入翻了番,还认识了很多其他民族的朋友。”在广东省东莞市某公司工作的元阳县大坪乡哈尼族群众龙目井开心地分享着务工变化带来的喜悦之情。
在元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新打造的“跨省务工一站式服务”模式下,像龙目井一样受益的少数民族群众不在少数。今年,该县通过包车“家门到厂门”精准输送劳动力282车次10231人,其中,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务工群众占比达77%。目前,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17.54万人,省外转移就业占比超30%。
元阳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将民族团结深度融入就业服务全过程,结合民族文化与产业需求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形成“就业促团结、团结助发展”的良好模式。今年以来,累计培训525人次,少数民族群众参训率达97.3%,务工模式也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该县彝族妇女王涛参加缝纫技术培训后,如今在县内某纺织厂工作。“掌握了技能,工作更有底气,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生活了。”王涛说。
在创新就业服务方面,元阳县开发“元阳通”劳务用工App,整合省内外200余家企业6000余个岗位需求,实现“线上+线下”精准匹配,打破信息壁垒,促进跨区域、跨行业就业。目前在元阳县某纺织厂工作的李仙,就是通过该平台找到工作的少数民族求职者。“这个平台操作简单,找工作很方便,有很多适合自己的岗位。”李仙开心地说。
为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元阳县将创业政策向少数民族创业者倾斜。今年,累计发放创业贷款7245万元,惠及彝族、哈尼族等360户各族创业者,带动就业超千人。返乡创业的哈尼族小伙高健华就是受益者之一,他说:“有了政策扶持,创业之路更顺畅了,还能带动乡亲们一起就业,大家团结协作,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拓宽就业渠道方面,该县深化东西部协作,与中东部省份签订8份劳务协议,定向推送优质岗位,并开展语言文化适应性培训。今年,实现省外转移就业5.43万人,少数民族占比近90%,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时,聚焦重点群体,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大龄、残疾等困难群体。今年,安置2688人,发放补贴600余万元;实施“百万见习计划”,为少数民族青年提供职业规划指导,新增见习岗位41个,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元阳县始终把促进各民族群众就业增收、团结进步作为重要工作,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让就业服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元阳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方恩润表示。(通讯员 徐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