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理论评论 >> 正文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做好中华文明的阐释研究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0日 09:15:19  来源: 云南日报

  原标题: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做好中华文明的阐释研究

  作者:张保立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文明的承载主体,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通过深刻阐释中华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推进路径,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形成文明延续与国家认同的互构范式。

  阐释好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依托地理互动、制度创新与文化结合,在取长补短、交流互鉴、融会贯通中逐步扩大发展的一体化趋势。新石器至夏商,黄河、长江流域孕育龙山、良渚等区域文明,玉器礼制与陶器纹饰的跨流域流通催生了早期文化共识;夏商以青铜礼器等构建超越部落的符号标识,奠定了共同体的物质与精神根基。西周至秦汉,西周分封制通过宗法礼乐维系族群联结;春秋战国战争促进华夏与周边族群融合;秦汉以郡县制与“书同文”打破地域壁垒,将农耕、游牧区纳入统一管理框架,“大一统”政治理念由此成型。魏晋至明清,魏晋南北朝胡汉互化重构族群边界;隋唐科举制与刚柔并济政策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元明清以理学形态、行省制度及改土归流深化文化一致与行政体系,茶马互市与节庆符号持续优化经济文化纽带。这一进程揭示,中华文明通过地理空间的资源互补、政治制度的动态调和、文化价值的包容创新,将多元族群集成为命运相连的共同体。

  阐释好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地理联动、制度耦合与文化交融的动态结果。新石器至商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多元区域文明通过技术礼制交流形成初步文明共契;商周以甲骨文等建立跨文化符码,筑牢“一体”基础。春秋至隋唐,儒家以文化共鸣突破华夷界限,秦汉郡县制与文字统一强化统治;北魏至唐代通过改革形成游牧与农耕族群,科举制突破阶层壁垒,扩大管辖范围。宋元至明清,理学吸收佛道建构“价值”;元朝行省制与驿站制巩固疆域领土;明清改土归流推动边疆与内地共治,经济互通与文化融通逐渐消除差异,使“一体”兼容多元基因。这一历程表明,中华文明以灵活“处理”与“和合”理念,将多元族群、文化转化为内生凝聚力,最终形成多民族共创、共赢的文明共同体。

  阐释好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中华文明的特点表现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共同根植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实践。连续性源于以疆界为参考的疆域意识、中原王朝为合法政权的认同意识和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认同。创新性源自于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激发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统一性借助制度与文化双重塑造,汉字与科举制消解地域隔阂,行省制与改土归流实现边疆统一,“大一统”从理念演化为治理实态。包容性生成于多族群互动,游牧与农耕文明通过战争贸易互惠共存,佛教等外来文化经本土化融入文化体系。和平性源于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及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这种多维互动机制,促使中华文明得以兼容并蓄,形成独特的存续逻辑。

  [作者单位:中共济南市章丘区委党校,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党群互动视角下的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研究(1978—1986)”(项目编号:24CDJ039)的阶段性成果、2025年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系统计划科研项目:“济南城市文化魅力提升路径研究—以济南市Z区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