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文化进万家 | 西双版纳景洪:把茶香“炒”进宴席
茶宴,又称茶会,是以茶代酒作宴,宴请款待宾客之举。茶宴始于南北朝,兴于唐代,盛于宋代。时至今日,茶宴已有1800多年历史,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为迎合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各地出现了结合地方特色的茶宴,不断地丰富着茶宴的形式。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龙镇勐宋村哈尼茶宴,将高山古树茶与农家生态食材创新结合,深度融合了哈尼族“茶为食魂”的饮食文化,展现了茶产业从种植到餐饮、从文化体验到消费场景的多元化升级路径。
茶源可溯,云雾深处古茶树
哈尼茶宴的关键食材——高山古树茶,源自海拔1200米至1800米的古茶山生态茶园。这里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土壤富含矿物质,年均气温21℃,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地茶农遵循“春采叶、夏养树”的传统做法,将手工采摘的茶叶经晒青、揉捻、发酵等工艺制成古树毛茶、红茶,既保留了茶叶的醇厚回甘,又为入菜提供了风味基底。
勐宋村现有古茶山3万多亩,其中古茶树面积9300亩,最高树龄达800年以上,古茶树与原生植被共生共荣,构成“茶在林中、茶林共生”的生态画卷。为保护古茶资源,推行“一树一码”溯源体系,扫码即可查看茶树海拔、树龄、养护人等信息。“茶宴中每一道菜品的茶叶,均可溯源至具体茶山地块,既是对食材的考究,也是茶文化的传承。”民宿负责人李冬兰说。
乡土之味,茶香融汇农家鲜
“以茶入菜,食材本土”是哈尼茶宴的一大特色。李冬兰每日清晨都会到勐宋村边境贸易集市为茶宴精选食材,哈尼农户散养的土鸡、山涧鲜鱼、野生菌菇及山茅野菜,哈尼茶宴以“茶熏”“茶酿”“茶汤煨炖”等手法,将茶叶的清香与食材的本味巧妙结合。
茶叶煮鸡、茶香竹筒饭、白茶舂鱼、茶熏腊肉等茶膳,将茶元素融入每一味食材,美味在舌尖绽放。“古茶煨土鸡”以红茶炖煮,茶汤去腻提鲜,鸡肉吸收茶汤后皮糯肉嫩;“茶香竹筒饭”用新鲜茶汁浸泡糯米,竹筒蒸制后清香扑鼻;“白茶舂鱼”将油炸酥脆的鱼与浸泡后的茶渣混合捣碎,既保留鱼的鲜美和酥脆感,又有清新的茶香。
火塘里的茶枝在噼啪作响,茶香混着草木灰的气息飘向田野,哈尼茶宴使茶不再是饮品,而是能“吃”的文化。
茶俗活化,烟峦深处续茶经
夜幕降临时,身着传统服饰的老人坐在火塘旁手捧茶盏唱起哈尼敬茶歌,歌声与柴火发出的噼啪声交织,诉说着“茶叶是哈尼族的盐”的古老智慧。
年轻的哈尼族姑娘们围着篝火轻盈起舞,靛蓝色哈尼服饰与夜色融为一体,银饰的光芒与跳跃的火焰交相辉映,远道而来的游客们纷纷加入舞蹈队伍,火塘旁的竹筒火烧煮茶、土锅火烧煮茶、烤叶沏茶也早已斟上。银饰、火光、茶香交织的盛宴,是对哈尼传统文化的生动演绎,更是“茶文旅”融合的无限可能。当高山古茶成为“会讲故事的商品”,当炒茶技艺变成“可参与的匠心课堂”,一片叶子就真正实现了从“枝头新绿”到“案头银子”再到“文明因子”的价值焕新。
哈尼族的火塘映亮古茶树的年轮,食客的笑声掠过秘境茶山,一杯茶的故事在勐宋村被重新书写,从深山古茶园到创新茶餐桌,哈尼茶宴不仅是一场味觉盛宴,更折射出茶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通过挖掘“茶+”多元价值,茶农让茶叶跳出茶杯跃入碗盘,成就了秘境茶山的舌尖传奇。(作者 郭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