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党群同心筑边疆 团结之花耀国门——绿春县拉祜寨“直过民族”的“千年跨越”纪实
在距离中越边境800米处的云雾山间,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拉祜寨村民小组正书写着从原始村寨到现代文明的“千年跨越”传奇。这个曾经居无定所、人均收入仅1600元的“直过民族”村寨,如今已蜕变为边疆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样板。在这里,33户184名拉祜族群众与周边各族同胞携手共进,用实干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党建引领破困局
走进拉祜寨,最醒目的便是村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村中道路平坦整洁,道路旁粉樱盛放,一栋栋楼房整齐排列……很难想象,10年前这里的村民还过着住“芭蕉棚”的贫困生活。转变源于2016年,边疆党建长廊示范带建设的春风吹进这个深山村落,红河州选派党员干部驻村帮扶,从培养发展4名党员开始,拉祜寨党支部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成为引领发展的“主心骨”。“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个鸡蛋,也要分一半给老百姓吃的好人。”这句驻村工作队队员对村民的回答,已化作拉祜寨党员的行动指南。2022年入党的王永背,在党组织的关怀下从目不识丁的农妇成长为村妇代小组长,还在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国际论坛上用普通话讲述村寨变迁;党员王先山带头领办合作社,年出栏肉鸡近万羽,每年为群众分红2万余元。这些蜕变,正是拉祜寨党建引领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
产业共富惠民生
“5000元分红加6000元工资,是我在木耳基地挣的第一笔钱,沉甸甸的。”村民王九才至今还记得2020年拿到首笔收入时的激动。2020年以来,拉祜寨因地制宜发展黑木耳、香菌等产业,累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4万余元,户均分红1.6万元;同时,创新“支部+公司+农户”模式,盘活1100余亩山地发展有机茶、梯田红米、小米辣等特色产业,实现人均增收11500元。2022年,看到家乡转变的外出务工青年王健设决定带着女友回乡创业,两人开起小超市、养起山地鸡,实现家庭人均纯收入2万元。数据显示,2024年拉祜寨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8010元。产业发展的“红利”不仅惠及当地群众,还吸引了周边瑶族、哈尼族同胞参与合作,形成共富格局。
文明互鉴树新风
“第一次教村民刷牙时,好多人都觉得稀奇。”驻村工作队队员的回忆折射出拉祜寨落后的过去。如今,这些“小事”早已成为文明新风的起点,从集体晨跑、收家治家,到将民族团结写入村规民约,拉祜寨实现了从物质脱贫到精神富有的跨越。村民普初九从“不知共产党为何物”成了党员和致富带头人,他的儿子还成为寨子里第一个中专生;汉族媳妇余洁洁从异乡客变成了当家人,在广场舞的律动中感受大家庭的温暖。红黑榜评比、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边疆,各民族在文化互鉴中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2024年5月,拉祜族文艺队还走出国门,与越南孟谍县开展文化交流,芦笙与象脚鼓的旋律跨越国界,展现出边疆民族的文化自信。
守土固边筑同心
在拉祜寨,“国”与“家”的概念从未如此紧密相连。作为红河州首个建立村级警务室的村寨,这里构建了“四级联保、十户联动”网格化联防体系,驻村工作队队员、乡干部等形成合力,常态化开展“一牌三卡四清单”排查。辅警李加鲁六年如一日开展“敲门行动”,在巡边路上讲政策、调纠纷、守界碑,定期组织“同升国旗、同巡边境”等“六个同”活动,村内各族群众守土固边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显著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正如村民们常说的:“守住边境线,就是守住我们共同的家园。”这种超越民族界限的家国情怀,让拉祜寨成为边疆稳定的“堡垒”。如今的拉祜寨,村民通过“火塘会”“院坝会”共商事务,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化作巡逻队员胸前的国旗徽章、村民议事时引用的法律条文,深深融入拉祜寨的日常。
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拉祜寨的跨越发展不仅是经济数据的跃升,还是民族团结之花绽放的见证。在这里,党的领导是核心,产业共富是基础,文明互鉴是纽带,守土固边是使命,四者交织成边疆民族地区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谱写出“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篇章。(记者 张娜 尚秋媛 赵婧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