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正文
文物焕新彩 非遗活态传 丽江多地开展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8日 16:35:19  来源: 丽江日报

  原标题:丽江多地开展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文物焕新彩 非遗活态传

6月13日,宁蒗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团队展演《甲搓舞》。通讯员 赵泽华 摄
6月14日,孩子们在市博物院体验掐丝珐琅技艺。记者 段玉菊 摄

  6月13日至14日,宁蒗县围绕“让文物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主题,在泸沽湖景区与县城联动开展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推动文化遗产深度融入现代生活,进一步增强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氛围。

  6月13日,泸沽湖畔舞影翩跹、歌声悠扬。宁蒗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带来《春闺舞》,摩梭民间艺术团表演《欢迎你远方的朋友》《美丽的泸沽湖》等歌舞,展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团队展演《甲搓舞》获得了游客们的阵阵喝彩;公布布尺的民歌《玛达》、阿扎给汝扎史的笛子独奏《吉祥》、肖永忠的声乐《好久不见》,让传统音律与现代文旅场景相互交融。

  6月14日,县城活动通过“展演+展览+考核培训”多维度开展。动态展演环节,彝族克哲说唱、口弦弹奏技艺、葫芦笙演奏、竖笛演奏等节目轮番登场;静态展览中,宁蒗县非遗中心精心挑选民族服饰、传统器物集中陈列,彰显工匠精神;在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时,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考核与业务指导,提升非遗保护队伍素质。

  此次活动由宁蒗县文化和旅游局、宁蒗县非遗中心、宁蒗县博物馆主办。从泸沽湖的自然舞台到县城的文化场馆,活动以创新表达让文物“活”起来、非遗“潮”起来,生动诠释了“保护传承,人民共享”的时代内涵。

  6月14日,迪庆州维西县纳西古歌阿勒艺术团与丽江民族文化传习院携手开展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通过非遗展演、座谈等形式,宣传民族文化,共话传承。

  “本次活动不仅让更多人领略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还促进了丽江和迪庆两地非遗的深度交流与融合,是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实践。”古城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说,丽江的东巴文化神秘悠远,纳西古乐空灵深邃;而迪庆的藏族唐卡色彩绚丽、技艺精湛,阿勒古歌婉转悠扬,承载着民族记忆。两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要相互学习借鉴,不断创新传承方式,让古老的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丽江民族文化传习院院长和文光表示,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丽江民族文化传习院将开设多种非遗研习班,积极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6月14日,市博物院开展体验掐丝珐琅技艺与家风传承活动,10余个家庭参加活动。

  活动伊始,市博物院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参观了纳西东巴文化展,并详细讲解了掐丝珐琅的历史渊源、制作方法和技巧。随后,孩子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家长的帮助下,兴致勃勃地在写有“家”“爱”等东巴象形文字的掐丝珐琅杯垫上涂色。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家长与孩子共同协作、交流互动,欢声笑语不断。“既能体验非遗工艺,又能和孩子一起学习家风文化,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一名家长高兴地说。

  市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博物院将继续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亲子体验活动,为在全社会形成家庭文明新风尚贡献力量。

  近日,云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阿石才与玉龙县黎明乡民间艺人等,走进玉龙县黎明乡黎明完小,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活动中,阿石才向傈僳族童声合唱团成员讲述了葫芦笙的传说与历史,并教授演奏技巧。伴随着《傈僳族迎宾曲》《请到傈僳山寨来》《子拉嘞》等歌曲旋律,师生们手牵手跳舞,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非遗进校园活动,激发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增强了非遗保护意识。”黎明完小教师蜂军说。(记者 段玉菊 和继鹏 通讯员 沙玛阿佳)

责任编辑:王静姝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