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统战·看基层】禄劝|手工刺绣,绣出民族团结新画卷
近年来,昆明市禄劝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培育发展刺绣产业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互促,让小小绣花针“绣”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画卷。
夯基垒台:搭建载体激活“千年基因”
充分发挥交流互鉴平台作用,成立相关刺绣协会,吸纳会员52人(含非遗传承人7名),进一步挖掘和保护传统刺绣技艺,组织技能培训、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打造以彝族刺绣文化为主题,兼具文化传承、旅游体验和商业功能,集中展示和销售传统刺绣作品的特色街区——罗婺彝绣街,吸纳27家企业入驻,积极开展非遗展演、刺绣培训、刺绣作品大赛、刺绣体验等活动。成立禄劝民族妇女刺绣工艺品专业技术协会,形成产业集群,释放非遗发展新活力。全县现有民族刺绣非遗工坊4个、传习馆2个、传习基地1个,省级非遗传承人3名、市级非遗传承人2名、县级非遗传承人6名。
创新矩阵:人才驱动催生“裂变效应”
建立“政府+传承人+高校”联结机制,积极组织刺绣企业开展宣传推介进高校、进展会,组织刺绣人才队伍赴国内外开展交流学习,促进刺绣产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视刺绣人才培育,将刺绣纳入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工种,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掌握刺绣技艺的绣娘和传承人,为刺绣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2023—2024年,举办刺绣培训7期350余人;2022—2025年,选派优秀刺绣非遗传承人赴云南各州(市)参加技能培训80余期,培训学员4000余人。2024年,2人被评为县委联系专家,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获全国表彰,培养认定“金牌绣娘”321名。
链式发力:“指尖经济”撬动产业升级
大力探索“非遗+”产业发展新路径,构建协会和龙头企业引进订单、刺绣能手分散制作、企业收回成品交付的“非遗+公司+协会+绣娘”市场化发展模式,将分布于村村寨寨的绣娘产业化组织起来,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覆盖原材料供应、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借助昆明北部自然野趣旅游线路打造契机,将罗婺彝绣街纳入民族文化体验线路和“游购娱”旅游要素,探索“非遗+旅游”发展路径。全县从事专业刺绣生产经营商54户,年均生产手工绣品、工艺品30余万件,刺绣产业年产值达3千万元规模,年均增收1.5—3万元,800余名脱贫户、监测户以及低收入妇女通过“指尖经济”实现稳定就业。
跨界出圈:民族文创助力“品牌跃迁”
通过人才培养、交流互鉴、产业创新等举措,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充分拓展产品种类,创新开发民族元素时尚服装、刺绣胸针、香包挂件、杯套丝巾等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同时,积极做好跨界合作,探索刺绣元素融入品牌家居装饰、主题酒店、主题餐厅、主题列车等打造,持续提升“禄劝刺绣”品牌吸引力和影响力。民族传统服饰、刺绣文创产品等亮相澳门高品会引发抢购热潮,以游定美、陈国稳等为代表的民族刺绣传承人先后赴日本、德国、新西兰等国家推介展示民族刺绣,助力刺绣文创产品、彝族服饰、民族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下一步,禄劝将继续深入挖掘刺绣文化内涵,持续强化品牌打造,积极探索以刺绣为主题的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和体验项目,将刺绣文化融入传统民族节庆与赛事活动,不断丰富旅游体验,让刺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丝线”,织就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锦绣蓝图。(禄劝县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