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理论评论 >> 正文
数智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30日 11:38:48  来源: 云南日报

  原标题:数智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冯迪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生技术的迭代,数字转型与智能升级呈现出协同共生发展的全新阶段——数智时代的来临正深刻改变和重塑教育的组织形式、方式和治理模式。针对数智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呈现的新特征、面临的新挑战,迫切需要高校基于“数字思政”视域,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生态系统,以大学生认同培养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重点,通过整合多维数字资源、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实现教学平台、实践平台和网络平台的有机贯通,着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适应性、施策精准度、育人时效性和价值感染力。

  以思政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主渠道。一是要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内容。将历史文献数据库、民族文化影像资料、虚拟博物馆等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数字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将数智时代的社会热点和科技动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结合,通过系统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要义与深刻内涵,以中华民族故事阐释共同体形成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必然,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二是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数智技术在中华民族共享文化符号挖掘、收集、整合等方面的优势与效能,将理论性、书本式、静态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知识予以具象化、立体化、有声化,通过VR教学引导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体验历史事件和文化符号,深化认知建构、强化情感认同、提升认同实践。三是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客体数字素养。举办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培训,使其掌握数字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对数字资源的整合能力,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准确把握大学生成长特点,加强其数字技术运用能力、辨别能力培训,丰富中华文化数字化创意产品供给,增强其认知认同。

  以实践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大课堂可促进思政一体化,引导大学生将课堂所学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一是依托数字技术实施情景化教学。深度挖掘数字技术的可视化表征优势,发挥“思政+科技”的融合优势,通过展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成就,凸显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意义,深化各族学生的身份认同;通过VR、AR等技术创建虚拟展厅,让学生体验各民族的生活场景和文化习俗,增强其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与认同。二是借助算法推荐构建实用性教学平台。构建智能感知网络,动态解析学生群体行为轨迹,精准识别个性化内容偏好,把握学生需求的变化趋势,持续更新推荐算法和参数模型;从提升教育主体参与主动性出发,引入用户反馈机制和学习效果评估体系,鼓励大学生对推荐内容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群体参与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以多元主体互动在大学生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基于数据预测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通过收集多源数据、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探寻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关键因素和潜在规律。数据预测的精准性将大大提升智能算法的运行效率,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提供丰富的数字信息,以此为基础开发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数字文化产品,既能生动展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又能引导大学生构建价值认知体系,提升中华文化认同。

  以网络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数智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除了要用好思政课程第一课堂和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外,还要持续强化网络课堂传播,以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效。一是加强平台联动,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充分利用多元新媒体矩阵平台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信息的传播力,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获取丰富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有助于完善民族相关数字信息的审核监管体系,确保信息传播质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质”与“量”两个维度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信息效能。二是强化平台协同,激发教学的创新动力。打通不同数字平台间的壁垒,加快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优质数字资源的共享,让这些资源以多渠道的视觉内容形式,呈现给广泛使用网络平台的大学生群体。发挥不同网络平台的创新优势,对大学生喜爱的、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等开展协同性数字开发与产品制作,借助多样化数字媒介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路径、文化符号体系及价值核心要义。三是提升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以提升大学生参与主动性为切入点,构建数字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底层逻辑,增强大学生的参与内驱力和主体能动性,促使其形成创造性表达的主体自觉;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短音频、短视频、微电影和动漫等宣传教育作品,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文化交流共享。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高校辅导员研究)“数字思政视域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作用机理与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JDSZ3018)、中央高校基金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项目编号:300102165606)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阎素素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