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陈晓娇 刘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载体,承载着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牢固树立“五个认同”,由历史观铸牢文化观,由文化观引领民族观,由民族观拱卫国家观,再以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遗产不仅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通过深入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对民族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田野调查,系统梳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整理出如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火把节,哈尼族的长街宴,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刺绣,藏族的唐卡,白族的扎染技艺,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使文化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焕发生机活力的关键。我们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相结合,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表达和传播。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古代少数民族的建筑风貌、生活场景等,鼓励文化创新创作,引导文艺工作者以各民族传统文化为素材,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引发广泛社会关注和文化共鸣,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
教育引导与推广。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培养青少年对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举措。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要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通过各种课程,向学生传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民族关系等知识,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各民族文化的魅力,增进对各民族的了解和尊重。高等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引导学生从学术角度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和研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利用多种渠道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平台,广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意义和实践成果。深入挖掘一系列关于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纪录片、公益广告、短视频等,展现各少数民族在民族地区交流融合与共同发展,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树立民族团结进步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广大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经济合作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基础。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推动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民族地区流动。鼓励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如旅游、特色农业、民族手工业等,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各民族的文化风情,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人员流动,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良好条件。打破城乡、区域之间的壁垒,促进各民族群众在就业、居住、生活等方面的自由流动和相互融合。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立健全服务管理机制,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就业指导、法律援助、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社区建设中,注重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强文化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增进文化认同,举办各类民族文化节、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活动,为各民族展示自身文化特色提供平台,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鼓励各民族之间开展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共同创作文化作品、开展文化研究等,推动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完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共有精神家园构建提供政策保障。出台一系列支持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政策文件,明确各部门在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大对民族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设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产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考核评价指标,对各地各部门的创建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确保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定期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大对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确保共有精神家园构建工作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鼓励社会捐赠、企业投资等,共同支持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共有精神家园构建提供人才支撑。培养一批熟悉民族文化、具有创新能力的文化人才和民族工作干部,提高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强对文化人才和民族工作干部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共有精神家园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加强各方面工作,积极应对挑战,充分把握机遇,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作者分别系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思政课专职教师。文章系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校级科研项目“民族传统体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研究——以云南直过民族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NTZ202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