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智慧
作者:熊明明 王闪闪
云南民族成分众多,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廉洁基因、流传着大量廉洁故事。这些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且富有地方特色的廉洁文化,从载体来看,既有碑刻、家风,也有习惯法、规约,还有民间故事、谚语、训条、节庆和仪式等,既蕴含中华传统廉洁伦理的核心观念,又融合了各民族风俗习惯和道德准则,是云南边疆治理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碑刻与家风中的廉洁传统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云南各民族形成了盟誓碑刻、以照壁题字传承家风等习俗,这些碑刻、家风中传承着丰富的廉洁文化。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立于勐腊县易武关帝庙的“断案碑”,是清代云南民族地区廉政实践的珍贵实证。当时,因当地土司肆意加重税赋,茶农们不堪重负,联合上告到易武土司署,要求减少茶税。然而土司不但不予准许,反而把带头的人关押起来,茶农们遂告至普洱府,诉求减轻茶税。普洱府的官员采纳了茶农意见,并规定了易武土司能够征收的税收名目和范围,以告示的形式告知于众,要求易武土司按照此规定遵奉执行。茶农打赢官司后,恐日后生变,于是集体捐资特立“断案碑”,以此存证。
“断案碑”碑文记载,“易武土牟因公出入,夫不得过二十名,马不得过十匹,该土牟无事不得出寨及黑夜行走,遇有公件许用火把夫二名、马一匹”“如遇江上派钦,仍照通山分剖由思由江回署,各首目拴线只许用鸡酒,银镯听其民便,不得苛索”等。这一裁断一方面体现了裁判者的公正廉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规定虽然直接面向的是易武土司,但实际上已经成为当地官员权力运行的约束明文,在边疆治理中起到了遏制贪腐、保障民生的作用。
牛宗碑,也叫牛石碑,是哈尼族铭刻村规民约的一种石碑。哈尼族主要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沿岸,向来注重社会公德,每年各村头人都会召集长老举行仪式,共商村寨大事。经集体协商通过制定的村规民约,要刻石立碑,名曰“牛宗碑”,以示训诫。
牛宗碑碑文中有一些关于廉洁的训条。其中,普洱市江城县嘉禾乡洛洒村牛宗碑碑刻“为非之徒,利身肥口者,人人切齿。故统众合一,公议条条,若有不矩者,禀罚不辜”,体现出哈尼族群众对廉洁自律的集体要求:严厉谴责为一己私利而侵占公共资源或中饱私囊的行为,村寨治理须建立在“统众合一”的集体意志和“公议条条”的民主协商基础上,对于逾越规矩者,“禀罚不辜”。
云南照壁题字家风中同样不乏廉政故事和廉政理念。大理白族自治州杨姓白族人口众多,几乎每家照壁上都题写着“清白传家”,这四个大字源于东汉名臣杨震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杨震清正廉洁,还非常注重教育子孙保持俭朴之风。有人曾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产业,他坚决不同意,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在杨震看来,始终保持清白廉洁的形象和节操,才是留给子孙最丰厚的遗产。故此,杨氏后代都以“清白传家”“四知家风”作为祖训。
习惯法和规约中的廉洁基因
云南一些乡规民约中也蕴含着廉洁因素,强调公平、诚信和集体利益至上。
彝族传统社会主要依赖“德古”(智者)调解纠纷,并对“德古”公正行使权力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条例,包括“贪财者受罚,欺人者遭谴”“贪财受贿者加倍赔偿”等内容。其中尤其指出,德古必须“像太阳一样公正”,在调解纠纷时“不得接受任何一方财物”,所有纠纷调解必须“在火塘边公开进行”,接受全寨监督;彝族村寨还流传有“德古贪一只羊,赔上九代名望”的谚语,这些规定和谚语都强调了廉洁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信誉的重要性。
历史上,哈尼族在梯田农耕中形成了“刻木分水”的水源分配制度,体现了“公平即廉洁”的朴素观念。“刻木分水”,指的是按农户的梯田面积精确分配水量,每户对应木刻固定刻度,以技术手段杜绝人情分配;分水木刻置于寨门或水沟显眼处,由全体村民公选出“沟长”来负责管理,“沟长”要管好木刻,防止被人擅自挪动、破坏,负责巡查和维修水沟,保证水源畅通。“刻木分水”以“刻度量化”的物理形式将“公平即廉洁”的理念转化为通俗、易于理解的廉洁文化符号。
节日仪式上的廉洁基质
云南民族节庆活动丰富多彩,节日仪式和标识符号里也都蕴含着廉洁、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景颇族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盛大传统民族节日“目瑙纵歌”,歌颂太阳和土地,纪念祖先木代,以此缅怀他大公无私、勤政为民的历史功绩。此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景颇族也形成了一套习俗规范“通德拉”,倡导为官为人要大公无私、诚实守信,反对侵占公物、偷奸耍滑。经过历史的沉淀,“目瑙纵歌”和“通德拉”已经成为当地廉洁文化的重要载体。
独龙族在庆祝传统节日“卡雀哇”时,会举行剽牛祭天仪式。牛肉按户均分,主持分配时需遵循“见者有份”古规,此传统源自狩猎时代的共享伦理,通过仪式强化“不私占公产”的廉洁观。独龙族将公平意识、权力监督融入民俗节日,朴素的廉洁文化得到传承发展。
云南各民族廉洁文化的发展与实践,既是中华民族廉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共同维护边疆稳定、追求廉洁品德、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历史智慧。要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文化资源,紧贴群众、扎根群众,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廉洁文化建设,使廉洁文化更接地气、更润人心。
【作者单位:熊明明,云南师范大学;王闪闪,云南大学。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清廉云南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动逻辑研究”(ZX2024YB3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