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健康接力润边疆 石榴结籽架心桥——中组部“组团式”医疗帮扶红河州促各民族共同进步纪实
在层叠的哀牢山脉与奔腾的红河之间,梯田如画、民族共生,这里是多元文化共生的家园,也曾因医疗资源落后,让“看病远、看病难”成为横亘在各族群众健康面前的一道坎,间接影响着各民族交融共进的脚步。
2022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有关部委启动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同年7月,上海市第十二批援滇医疗专家从黄浦江畔跨越2000公里山河奔赴红河大地,开启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新征程。这如同一场“及时雨”,为红河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帮扶专家与当地医护人员携手,不仅为各族群众筑起健康防线,还架起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用仁心仁术写下了关乎健康公平与民族情谊的生动注脚,让共同进步的种子在红河州深深扎根。
顶层擘画的“帮扶蓝图”:
构建全域支援格局
自2022年国家“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启动以来,在中共中央组织部的统一部署和云南省委组织部、省卫生健康委的统一安排下,在红河州委、州政府,州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上海市、省级和州级医疗机构倾力支持,86名帮扶专家(含3批次)分赴元阳、红河、金平、绿春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聚焦边疆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短板,以“精准、可实现、可持续、有成效”为目标,全方位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为红河州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红河州委、州政府历来重视健康事业的发展,将“组团式”医疗帮扶视为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水平、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契机,高位统筹,精心谋划,迅速构建起“领导小组统筹、部门协同、州县联动”的责任体系,以及“沪滇联动、省地协同”的帮扶格局;整合“组团式”“沪滇协作”“省管县用”“驻点帮扶”等多元医疗帮扶资源,创新推出“1+N”模式,通过定期交流会、联合党日、“三会一课”、“红医大讲堂”等活动促进医疗帮扶深度“结对”,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红河州各县(市)全面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机制,主动对接,及时帮助帮扶专家解决实际困难,让专家安心扎根边疆,全身心投入帮扶工作。
上海、省级“组团式”帮扶专家团队倾情奉献,3年来,累计开展门急诊23.92万人次,引进新技术554项,建立特色专科232个,“红医大讲堂”等培训医务人员60.7万余人次,显著提升了红河州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各族群众就医体验感。
跨越山海的“健康约定”:
共筑边疆医疗健康梦
元阳、绿春、金平、红河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受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制约,县级医院长期面临学科建设薄弱、高端人才匮乏、诊疗能力不足等问题。帮扶专家团队深入调研各县实际情况,精准找出医疗服务中的短板弱项,靶向发力,推动受援医院在管理、学科建设、服务能力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2022年8月,帮扶专家带着超前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走进金平。彼时,金平医疗事业正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通过帮扶专家的破冰领航,如今,金平已实现从“滞后追赶”到“规范领跑”的转身,成功引进精细化管理理念,新建、修订多项制度,累计开展148项新技术新项目,实现多个病种诊疗零的突破;CMI指数连续两年超过1,RW>2病例持续增加,脑出血患者县域救治率跃升至90%以上;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实现翻倍增长。
金平县人民医院的蜕变是“山海之约”的生动体现。
在云雾缭绕的绿春县,上海帮扶专家团队致力于填补技术空白,成功创建国家级PCCM(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室并通过“二级优秀单位”认证,填补常态化呼吸内镜检查空白;开设心电诊断中心、心理科门诊,创新打造“沪滇呼吸重症沙龙”品牌;实施“明日之星”人才工程,帮助选派42名医院骨干赴沪学习,与院内“带头人”联合带教学科骨干34名。帮扶专家在助力医院优化就诊流程的同时,改善服务理念,推动边疆专科建设取得突破。
元阳县,梯田环抱之地。帮扶专家团队着力构建急危重症与慢病防治体系。PCCM学科通过国家认证,获评“二级优秀单位”;实现孕产妇零死亡;完成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和临床服务五大中心(肿瘤防治、慢病管理、麻醉疼痛、微创介入、重症监护)全部建设并通过省级评审;建成微创介入中心并常规开展介入手术;探索“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肿瘤防治体系,病例收治量增长40%;借助沪滇MDT远程会诊成功救治多例危重患者。
在帮扶团队人数最多的红河县,自2022年“组团式”医疗帮扶启动以来,该县通过构建统筹协调、靶向对接、闭环考评“三个机制”,搭建学科共建、人才培育、协同发展“三个平台”,合力推动精细化升级。医院学科从6大基础科发展为15个精细化专科;重点建设骨科、心内科,指导建立特色专科12个,填补24项技术空白;聚焦管理短板,推出管理措施30余项,显著提升了医院运行效率,推动县域内就诊率从86.98%跃升至92.11%,群众就医获得感显著增强。
数据见证着跨越山海的约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病,不仅减轻了各族群众的经济负担,还让大家在共享优质医疗资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来自国家的温暖关怀。
手把手的“薪火传承”:
锻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三年耕耘,硕果盈枝。上海、省、州帮扶专家以高度的政治担当与精湛医术,在红河大地书写下跨越山海的优异答卷。
“组团式”帮扶的核心,是“输血”,更是“造血”。帮扶专家深知,只有培养一支“带不走、留得住、能战斗”的本土医疗队伍,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才是实现边疆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为此,帮扶团队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师徒制”“老带新”“传帮带”等多元帮扶模式,把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护人员。
“孔主任带领我们开展了众多新技术、新项目,得到了不少患者的好评。”元阳县人民医院医生周艳艳感慨万分。周艳艳口中的孔主任是上海“组团式”帮扶队队员、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孔庆华。来到元阳县人民医院后,孔庆华与科内5名医师结为“师徒对子”,在她的帮带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先后开展了多项医疗技术,填补元阳地区医疗技术空白7项。帮扶专家采用“老带新”与“传帮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借助“元阳医星”计划,每位上海帮扶专家定向带教2名至3名年轻医生,在医学教研方面重点培养专业骨干。在持续带教下,呼吸内镜检查及肺泡灌洗、口腔种植等新技术实现本土化,成功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本土医疗人才队伍。
金平县帮扶团队通过手术台旁“放手不放眼”的细致带教、深夜灯光下为学员修改课件、学术会上深入浅出的案例解析,让25名本土人才不断成长,医师考试通过率从2022年的33.33%提升至2024年的83.33%。66万元院级科研基金的投入,催生了22个立项项目,6篇SCI论文的发表,彻底终结了金平医院零SCI的历史。21项专利(含1项发明专利)的诞生,让边疆医院在科研赛道上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红河县帮扶专家“传帮带”学员115名,培养业务骨干21名,6名医生成长为科室主任,招录4名硕士研究生打破高层次人才空白。通过持续带教,让更多本土医生掌握先进医疗技术和理念,逐渐成长为医院的中坚力量。
先进管理理念的植入、大批核心制度的新建与修订、服务流程的持续优化,使边疆医院运营效率与规范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福祉最终惠及万千百姓。“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的愿景正加速照进红河州各族群众的生活现实。
不止于医的“帮扶延伸”:
让共同进步之花绽放红河
三载春秋,山海情深。86名帮扶专家以仁心为舟、以技术为桨,将黄浦江畔的暖流融入红河大地,让先进的医学智慧在边疆生根发芽。
3年来,帮扶专家的足迹遍布金平13个乡(镇)。在村寨义诊时,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防治知识;乡(镇)卫生院里,他们手把手传授基层医生操作技能。如今,金平县域就诊率达95.29%,门诊量、手术量、住院人次较2022年大幅增长。元阳医疗帮扶团队积极拓展合作网络,分别与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联勤保障部队926医院、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蒙自市人民医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与上海复旦大学徐汇医院、闵行医院联合举办泌尿联合论坛,成功开展两届基层呼吸系统疾病规范化诊治学习班暨“元心向阳呼吸论坛”,有效优化医务人员知识结构,丰富临床经验,提升技术水平。“组团式”医疗帮扶实施以来,红河县人民医院实现救治能力提升、就医体验提升、综合实力提升“三个提升”,危急重症抢救成功率突破99.19%,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降至零,关节置换、玻璃体切除等高难度手术可独立开展,群众检查等候时间压缩40%……
“组团式”医疗帮扶的触角,早已延伸到医院围墙之外。专家们利用休息时间深入村寨,开展“健康义诊”“科普宣传”等活动,把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也把各民族共同进步的种子播撒到每个角落。
当哈尼梯田映照曙光时,当边境村寨升起炊烟时,有一种守望跨越山海,嵌入红河州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因。中组部“组团式”医疗帮扶,如同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起发达地区与边疆民族地区的医疗资源,传递着党和国家对边疆各族群众的关怀与厚爱,在红河州这片土地上,播撒下健康的种子,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健康的土壤中绽放得更加绚烂。(通讯员 陈俊 陈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