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里边疆国旗飘|云南河口八条半村:民族风 边疆情 写在文旅故事里的兴旺路
分隔中越两国的南溪河畔,滇越铁路沿岸蜿蜒。两山之间,米轨之侧,一个集合泳池、绿地、餐饮、文创等多业态的文旅综合体,不断吸引着中越游客前来“打卡”。夏末秋初的河谷热气蒸腾,八条半村这个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河口镇城郊村委会的边境村落为旅人带来一丝清凉。
创办文旅综合体以来,仅有31户人家的八条半村,村集体每年可增收超15万元,户均增收1万元。今年,这里已经接待超过5万名中外游客,营收达40万元。
1903年,滇越铁路修建时以“一条”为一公里的计量单位,河口火车站距此8.5公里,“八条半”之名由此而来。曾经,这个边境村随着滇越铁路的没落和橡胶市场的波动而荒凉。村子百余人,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发展受限。“2014年起,县委、县政府带领村民一起美化村容村貌,拆除重建了29套民居。”城郊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林贵东说,这为村子发展文旅产业奠定了基础。
2023年3月,投资1820万余元的“八条半·忆光年”文旅项目启动,村口竖起了“百年滇越铁路”主题雕塑,沿河修起了观光栈道、观景平台,村里建起了村史馆、无边泳池、枕木广场、农家乐和小花园。现在俯瞰八条半村,像铺在山谷间的一条彩带,一条褐色的米轨串联着白色的马路、蓝色的泳池、米黄色的建筑和郁郁葱葱的绿植广场。
林贵东说,村子发展“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的周末经济,每逢节日都有文旅活动,村民和来自中外各地的游客一起参与各具特色的节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吸引、融合,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他说:“我家就是从广东搬过来的汉族,跟邻居们一样语言相通、心意相连。”
依托文旅综合体,村民在自家小洋楼前搞起了庭院经济,小卖部、院坝烧烤、咖啡店等业态逐步兴起,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本地民风民俗,成为村民的又一收入来源。此外,八条半村还建起了房车营地,吸引着全国各地前来旅居的游客。
在“农户+企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下,八条半村文旅综合体成为各族群众共同维护、发展的增收平台。村民李文欣说:“在家门口工作,每月收入比以前外出打工还多。”(杨桢宇 范芳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