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理论评论 >> 正文
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4日 15:30:32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原标题: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作者:拓俊杰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推动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能级、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宜业宜居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近年来,民族地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末,内蒙古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70%大关,新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36%。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城市治理效能和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总体来看,民族地区城市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下,民族地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持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如,贵州2024年市政设施建设全口径完成投资461.32亿元,新增改造供水规模25.5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18.92万立方米/日、垃圾处理能力400吨/日,建设改造地下管网5038.31公里。青海多部门联合出台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措施,部署推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环境基础设施智能绿色升级、提升建设运营市场化水平、健全保障体系等方面重点任务,让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民族地区通过建立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城镇宜居宜业水平持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如,广西深入挖掘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县域特色经济“创先争优”行动,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大力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3%,城镇新增就业40.5万人。2024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444元,是1965年的121倍,年均增长8.5%。在新疆,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20元,比上年增长5.5%。

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结合城市发展新阶段、新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扎实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城市管理组织架构进一步健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如,宁夏以推动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为目标,建成自治区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通过综合信息管理、运行监控与预警、问题处理与反馈以及便民服务等功能,为城市运行管理提供了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为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贵州以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城市社区为重点,在文化交融、社区服务上发力,创新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着力构建民族团结交融互嵌新家园。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建筑等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从政策、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开展系统性保护工程、推进活态传承创新与文旅融合发展,民族地区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实现历史性跃升,专业队伍不断扩大,保护体系渐趋完善,研究能力不断提高。如,云南昆明市金马碧鸡坊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修缮保护和合理开发,成为展示城市变迁历史和云南民族文化的“新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文旅产业发展。同时,民族地区城市还注重将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相结合,推进活化利用、“以用促保”,留住城市“烟火气”,打造文化“新地标”,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新型城镇化不仅日益成为民族地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引擎,还通过打破地域隔阂、构建共享生活圈、形成利益共同体,成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重要场域。民族地区顺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的趋势,不断完善有利于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政策举措,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如,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健全社区网格化服务机制,社区干部、党员定期入户走访征询,为各族居民提供及时、细致、精准的服务。广西南宁市蟠龙社区通过常态化开展非遗项目体验、民歌比赛、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营造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浓厚氛围。宁夏银川市长城花园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鼓励社区居民成立了13支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让各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共同建设城市。

大理市城镇依洱海而建  赵一舟 摄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民族地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为目标,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如,内蒙古乌海市5年内累计投入190.8亿元,完成1929个大气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5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西藏拉萨市通过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业治理和机动车管控等举措,空气质量显著改善,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5%,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重点城市第一。“十三五”以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累计投入资金约472亿元,持续推动洱海保护治理实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的转变,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宁夏银川市构建“东治沙、中理水、西护山”的生态格局,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2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56平方米,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作者系集宁师范学院副校长、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集宁师范学院)首席专家、内蒙古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人才团队带头人。】

责任编辑:杨春萍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