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互联网成为促“三交”的最大增量
作者:刘仕刚 陈艳
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也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广泛应用于文化传播、网络社交、网络购物、线上公益、线上节庆互动、非遗传承创新等场景,极大拓展了各民族在网络空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场景。要顺应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大势,通过创新理念、载体、形式,完善相关机制,丰富互联网促“三交”实践路径,把网络空间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平台,使其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深化主体协同。推进互联网促“三交”实践,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离不开多元主体参与的强大合力。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统筹宣传、统战、网信、民族、教育、文化等部门协同发力,推动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互联网促“三交”工作格局。二是强化平台企业责任,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把社会责任贯穿内容生产、算法推荐、内容治理全过程,主动策划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故事汇”“云展览”“云课堂”“云交流”等一系列线上活动,开发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数字虚拟空间,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良好氛围。三是注重培育高素质网络公民,推动网络素养教育深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教育体系,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开发适合青少年的数字教材和课程,强化实践引领和典型示范。四是丰富网络产品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鼓励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网络达人等群体,创作、传播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为主题的网络文化产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强化技术赋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着网络空间的内容供给和服务形态,为各族群众共同学习、共创事业、共享成果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也对网络生态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顺应信息化、智能化浪潮,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互联网促“三交”实践中的作用。一是深化数据驱动,提升服务精准性。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数字资源库,精准分析各族群众文化背景和信息需求,实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内容的高效推送,打破“信息茧房”,增进“五个认同”。二是创新数字应用,推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数字体验馆”等沉浸式平台,丰富互动场景,增强互联网促“三交”实践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完善信息溯源与内容审核,提升对有害信息的精准识别和高效处置能力,筑牢网络安全屏障,确保网络空间清朗有序,在网络空间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
建立长效机制。面对数字化时代网络生态的深刻变革,完善长效机制是互联网促“三交”实践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一是健全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强化部门协同,不断健全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体系和联动处置机制,完善监测、预警、处置全流程闭环,加强风险排查,织密网络安全防线。二是完善区域间协作的数字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东中部地区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与西部地区文化资源深度对接,支持共建数字教育、文化创意等资源库,促进优质资源跨区域流动,弥合数字鸿沟。三是完善正向激励与负向约束并重的评价机制,科学制定互联网促“三交”成效评估指标,建立多层级激励体系,培育、推广一批互联网促“三交”取得显著成效的典型案例。健全负面清单制度,依法依规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网络安全事件,推动互联网促“三交”实践常态长效。
【作者系安徽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研究员,本文系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流动融居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城市民族事务治理共同体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4CMZ05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