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绿春县党建引领“五大家园” 奏响兴边富民最强音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边疆党建“三边三好”指示精神,以边疆党建长廊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在153公里边境线上,21万各族群众以“党建红”引领“五边”行动,建五级防控网、以非遗铸根基、转生态为动能,让群众共享红利,绘就家园新景。
组织强边:五级联动筑牢“红色家园”
绿春县构建“县处级领导+部门+乡(镇)+村+组”五级联动体系,划分若干个网格,由党员和村组干部担任网格员,形成严密防控网络。同时,在产业链上建支部,132个产业党支部带动4.2万户群众增收。比如平河镇大头村拉祜寨,通过“党员包户”发展人参果、生态茶产业,人均收入从2019年的3745元跃升至18728元,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平河镇大头村拉祜寨村民小组
秋海棠女子戍边队
此外,边境一线智能监控点位与四级党建网格交织,801支党员先锋队活跃在边境一线,“秋海棠女子戍边队”便是其中之一。该女子戍边队由妇联主席、乡村医生等组成,她们用脚步丈量边境线,开展法律授课13次、化解矛盾29起,获评2025年边防总站群防群治亮点品牌。
文化兴边:非遗活态浸润“精神家园”
绿春县以文化润心工程铸牢思想根基,“十月年长街古宴”升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移动课堂”。每年千桌宴席上,各族群众共跳乐作舞、同唱和谐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都玛简收”通过“道中华”平台走向全国,相关短视频播放超1200万次。社区里,诺玛阿美“民族连心驿站”的双语调解、牛洪社区“四定”工作法及时化解矛盾,2024年调处纠纷23件,连续7年矛盾不上交。
十月年长街古宴
产业富边:生态赋能共建“绿美家园”
绿春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平河镇1.2万亩重楼、黄精基地带动3200户边民年均增收1.8万元;三猛乡依托2万亩有机茶园,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云雾哈尼红”年销售收入实现5000万元,惠及1.2万茶农,同步创建“家门口务工车间”,让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2024年茶叶总产值6.5亿元,玛玉茶2025年预订单破1.53亿元。绿色经济占GDP比重63%。
茶农采摘茶叶
治理稳边:团结共治守护“和谐家园”
绿春县创新“双语调解+跨境司法协作”机制,2024年联合调处跨境纠纷12起。梅尼新寨“家家红旗飘、人人守边疆”成为常态。牛洪社区“邻里共居”模式接纳2000余名外来居民,62对跨民族家庭见证“心理互嵌”;诺玛阿美社区“民族连心驿站”举办民族服饰走秀,“大事共商”成为日常。
法律科普
民生惠边:边疆红利构筑“幸福家园”
绿春县70%以上财政投向民生,投入1.9亿元建设高级中学、5.38亿元新建医院,通过“组团式”帮扶、东西部协作带动8.4万人次就业。边境边民每年享受2500元补助,2024年发放补助金3089.85万元,惠及1.2万余人。投入2.23亿元建成48个边境幸福村,依托特色产业建设抵边村寨“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实现边境少数民族群众守边固边与就业增收两不误,“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让“种地是站岗,放牧是巡逻”成为现实。
守边固边强边
如今的绿春
通过“党建链+产业链+治理链”融合
探索出边疆高质量发展之路
让“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嘱托
在西南边陲落地生根
转自:红河民族宗教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