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正文
宁洱县: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1日 16:13:48  来源: 普洱日报

原标题:宁洱县: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将民族团结深深融入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繁荣、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校园里的非遗课堂,还是在每个主题党日重温民族团结誓词,各族群众正以蓬勃生机和创新实践,描绘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绚丽画卷。

勐先镇:多元阵地谱写民族团结之花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先镇,有着“灵秀八潭  茶酽勐先”的美誉,聚居着哈尼族、白族、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气息浓厚。近年来,勐先镇在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中,以校园、村寨、企业等为多元阵地,通过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学们,我们在绣‘红石榴’的时候,要选取与图案颜色相匹配的绣线;刺绣时要注意针脚的长度和密度,保持针脚整齐均匀。”在勐先镇初级中学的课后服务兴趣班上,宣德村民间刺绣艺人苏晓君向学生详细讲解哈尼族平绣技艺的针法、常用的颜色和图案。学生们听得全神贯注,认真学习绣制哈尼族特色图案,红石榴、太阳花、神鸟等图案在学生手中逐渐显现。

哈尼族平绣工艺作为市级非遗项目,自2024年便走进了勐先镇的校园。学校开设的传承课堂,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在一针一线中传承哈尼文化,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宣德村蚌扎村民小组是传统的哈尼族村寨,寨子里的一砖一瓦都体现着浓郁的哈尼文化。哈尼族原生态舞蹈《筷子舞(迎亲舞)》是哈尼族群众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主要以哈尼族讨亲嫁女时的迎亲仪式进行,动作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

勐先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释放文艺力量的过程中,勐先镇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挖掘、整理,结合当地群众的劳作场景,创作完成了哈尼族原生态舞蹈《筷子舞》《打春鼓》《木浩悟义》等一系列优秀文艺作品,并通过展演和培训的方式,让民族文化走进千万家。

2024年,本土人才张金莉创办了普洱蚌扎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依托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项目,以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为灵感,融合哈尼族传统制作技艺和蝴蝶花、太阳花等纹样,开发了手链、香包等文创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更有欧洲游客慕名前来购买。“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创新表达,也向消费者宣传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更为当地群众提供了30余个就业岗位。”张金莉说,在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收入的转化后,要让少数民族群众在文化传承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勐先镇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中,始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突出党建引领,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队伍建设等工作协同推进。从校园里的非遗传承,到村寨里的文化活动,再到企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勐先镇走出了一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的道路,让民族团结之花沁润着各族人民的心,也让民族团结意识深深扎根于每个人心中。(勐先镇党委)

黎明乡:党建红串联民族情 网格里绽放幸福花

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黎明乡,云雾掠过哈尼族的砖瓦房,竹影映着彝族人家的火塘,16个民族共同编织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锦绣画卷。近年来,黎明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用党建红串联民族情,在网格里绽放幸福花,“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美好图景,成为家家户户的生活。

“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每个月的主题党日,黎明乡的党员们总会举起右拳,重温民族团结誓词。

“阿叔,你家的土地纠纷,我们在火塘边慢慢说。”傍晚的彝族村寨里,网格员郑云波正和两户有纠纷的村民围坐火塘,倾听原委,调解矛盾。大家敞开心扉说话,距离越聊越近,这是黎明乡67个微网格的日常场景。目前,全乡已有专兼职网格员85名,分布在村村寨寨,将“五级网格”的温暖传递到家家户户。

“他们了解我们,知道我们的难处,跟着他们干心里踏实。”岔河村的村民这样描述村“两委”班子。在村“两委”换届后,岔河村选拔了一批政治素质高、带富能力强的年轻干部充实班子,打造“能人治村”新模式,村民的诉求回应率达98%,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5%,干群关系显著改善。同时,建立了“村党总支+包联干部+网格长+网格员+联系户”网格化服务体系,划定微网格14个,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岔河村先后荣获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省级美丽村庄、省级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此外,岔河村还通过茶园改良,发展核桃、坚果、烤烟、佛手等产业,逐步形成“种养循环、四季增收”的产业格局。2024年,茶产业人均收入达8000元,带动300余户茶农增收致富。

不仅如此,黎明乡还扎实开展“归雁工程”,唤回了58名致富带头人、高校毕业生,169名乡贤带着智慧回乡,为6个行政村量身定制发展蓝图。如今的黎明乡,抬头是青山如黛,低头是村寨如画,各族群众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里,共享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甜蜜。(通讯员  方稷  魏喜杨)

德化镇:以“红”促“绿”赋能乡村振兴

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化镇那迁村半山村民小组,青瓦白墙的杨正元故居静立山间。1928年,思普地区首位共产党员杨正元组建了中共宁洱特别支部,点燃了滇西南的革命火种。如今,这座彝族老宅已成为凝聚民族情感、驱动乡村振兴的精神地标。

近年来,德化镇依托杨正元故居红色旅游的辐射效应,积极构建“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引导各村发展水果、茶叶、林下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转化为富民增收的动能。

“小山村既能种植芒果、佛手、沃柑等水果,也能吃上‘文旅饭’。”德化镇龙树村党总支书记李加强说,龙树村距离杨正元故居9公里,借助红色旅游的契机,从2013年起,全村开始种植芒果、佛手、沃柑等水果,面积达2500多亩。

在发展种植中,龙树村坚持“村党总支+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健全完善了“烤烟+畜牧+水果+旅游康养体验”产业发展体系,形成了村集体、合作社与农户在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紧密结合的利益链条,进一步拓宽了水果销售渠道。“我家靠种植佛手,日子越过越好。”龙树村村民杨志祥说。

德化镇通过不断完善交通、水利、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民族团结陈列室、民族文化墙,实施民房改造、庭院美化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那迁村绿荫塘村民小组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家家户户庭院外墙绘有多民族图案,民族文化特色浓厚,各族群众相敬如宾,互助互爱蔚然成风。如今,在这个有29户人家的小组,已有7家农家乐和民宿。

近年来,德化镇持续以民族团结筑牢乡村振兴之基,坚持民族文化和乡村旅游相融合,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农业产业为支撑,挖掘特色资源价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种植养殖业,打造出民族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民族团结和谐的美丽乡村。

“我们把绿荫塘的白花池水、马鞍山的瀑布、荒田村善水坊茶庄的采茶体验串珠成链,打造了一条以‘红’促‘绿’、交融发展的精品旅游线路。”德化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条旅游线路,既能追寻革命足迹,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又能沉浸式感受乡村的生态环境之美,见证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通讯员  鲁红梅  李易禅)

宁洱县:青年学生回乡“上岗” 公益助学“有知有味”

今年暑假,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精准对接岗位需求和青年意愿,搭建实践平台,共招募了75名返乡大学生,并发动各行各业的青年力量,通过开展岗前培训提升实践能力,让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服务、政务实践、企业实践等,投身家乡的发展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连日来,各乡(镇)、村组织的暑期爱心助学活动陆续开展。同心镇石膏井村开展的“青苗课堂”,由驻村工作队整合返乡青年学生等力量,开设科学小实验和传统文化体验课,并提供暑期作业辅导,吸引了全村5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

在传统文化体验课上,剪纸技艺把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等中国文化元素巧妙融合。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在孩子们手中逐渐裁剪成型。古诗拓印、非遗糖画、扎染等多个体验课也陆续开展,让更多传统文化可感可及。

传统文化带来的是沉浸式实操体验,趣味科学小实验则探究神奇的化学反应或物理现象,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探索科学的兴趣之门。大学生刘毅然积极发挥所学专业优势,通过讲解原理、示范操作等,让孩子们既看“热闹”,也知“门道”。

宁洱县教体局、总工会、社区等单位(部门)组织的爱心托管班,由返乡大学生、幼儿园老师等青年群体担任授课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手工、绘画、音乐、诵读、非遗体验、体能训练等多元化课程,充实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也为产业工人、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困难家庭等解决了暑期没人带娃的难题。

“暑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通过参与家乡的发展建设,自身也得到了一次成长的机会。”返乡大学生王梓枨说,自己不但参加了爱心助学活动,还通过党建带团建、青年夜校等青年成长活动获得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通讯员  陶平  杨廷荣  永艳)  

左手咖啡右手茶 普洱古镇成暑期打卡地

夜幕降临,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普洱古镇民族团结创业街区便被热闹的氛围点燃。伴随暑期的热度,游客纷至沓来,这条集多民族特色和创业活力于一体的街区,夜间人流量迎来了高峰,夜市经济持续升温,成为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进入街区,左右两侧的茶咖店格外吸睛。一茶一咖分列两旁,各自热闹却又和谐相融。每逢节假日,这些店就成了年轻人的首选聚集地。一家店名为“茶庵的茶”制作的新中式茶饮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街区的亮点。新中式茶饮巧妙地将传统普洱茶文化和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既保留了普洱茶醇厚的韵味,又在口味和外观上进行创新,满足了当下年轻人对茶饮的多元需求。

“今年暑假,客流量比往年增加了三分之二,新中式茶饮成了‘爆款’。”“茶庵的茶”负责人张菁芮介绍,以普洱茶为基底创新的“苦瓜不苦”“九里香”“炒米烤奶”等饮品,让年轻人体验到了茶香与咖啡香融合交织的奇妙,这些别具匠心的新中式茶饮,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文化的交融和传承。

“之前就听说在宁洱县可以体验‘左手咖啡右手茶’的松弛感,果然名不虚传。”游客张凡语气里满是惊喜,“既能喝到地道的普洱茶,又能尝到本地的小粒咖啡,很适合年轻人打卡。”

除了饮品,特色美食也是夜市的一大亮点。包浆豆腐、烧烤等摊位前,总是围满了食客。“普洱古镇有很多好吃的东西,普洱茶是必须喝的,各种美食也让人应接不暇,我们玩得非常开心。”昆明游客刘俊说。

从茶香和咖啡香的交融,到特色美食的诱惑,再到热闹欢快的民族歌舞,普洱古镇民族团结创业街区的暑期夜市,正以多元融合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这里的每一盏灯、每一个摊位,都承载着创业者的热情与梦想,也见证着夜市经济的蓬勃发展。(通讯员  廖琴  任奕  罗艺坤)

责任编辑:杨春萍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