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团结花开彩云南 凝心聚力谱新曲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云南各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考察云南,4次回信、2次致贺信,为云南发展定向指路、擘画蓝图,引领云南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跨越式发展。
殷殷嘱托,重若千钧。
长期以来,云南各族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全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云南力量。
8月的彩云之南,千山凝碧,万物勃发。
8月11日至16日,2025年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云南行采访团深入丽江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深入领略云南各民族多姿多彩、互鉴融通的文化魅力,感受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建幸福家园的幸福图景,见证边境各族群众“国门即是家门”的家国情怀……
守正创新 凝心铸魂担使命——
8月11日的丽江阴雨绵绵,前往木府的游客却兴致不减。大家带着期望而来,带走的是这座历经22代470年的土司府中藏着的中华民族交融的基因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我们进一步挖掘木府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向更多人讲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彩故事。”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副院长李文晓说,木府将“忠义”牌坊、七律《两关使节》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素材融入讲解词,不断激发市民和游客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红二、六军团过丽江指挥部旧址铭刻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丽江各族群众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永胜边屯文化博物馆展示的以人口大迁徙和民族大团结、文化大融合为主题的边屯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
一处处景区都成为一个个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阵地。
而在德宏,“马嘉理事件”、早乐东抗英、边城畹町、滇缅公路、刀安仁抗英、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等德宏各民族在抵御外侮、保家卫国、建设边疆中演绎的英雄传奇和历史事迹,娓娓讲述着德宏各族人民气壮山河的历史故事;
州博物馆刻着中原篆法的傣族土司印章昭示着祖国边疆受中华文化沁润的广度和深度,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折射出各族群众生活的“美美与共”……
点点滴滴,都成为云南保护利用好历史文物,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云南深入推进“文化兴滇”,创新实施“枝繁干壮”工程,加快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
云南各族群众不断守正创新,汲取奋进的力量,汇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籽籽同心 实现互嵌共荣新跨越——
七彩云南,同心奋进。
8月12日,在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温室大棚里,各色玫瑰鲜切花在恒温环境中舒展绽放,工人们正熟练地采摘、分拣。
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占地1100亩,建成35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大棚,其产品“丽江de花”畅销海内外。
如今,通过不断创新业态发展,园区逐渐成为丽江新的旅游名片,自2024年7月底试运营以来,共计接待5.02万人次,其中游客2.97万人次,数据里展现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度,“花花世界”成为丽江各族群众奔赴幸福生活、同外界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
8月15日,在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易地扶贫集中搬迁安置点五和家园,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干净整洁的村内道路让人眼前一亮。
“你来赶我们的周末街吧,可热闹了。”见到记者,村民们纷纷提出建议。
大家所说的周末街,是旧城镇联动全县16个乡镇(农场社区)力量,推出“旧城周末街”山野好货交易平台。截至目前,总营业额超1800万元,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小集市”激活了振兴“大能量”。
如今,教育医疗、超市商店、快递物流等配套设施服务一应俱全,在家门口就可务工,让五和家园的各族群众倍感幸福。
这只是德宏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德宏打造红石榴驿站、红石榴之家、团结之家等品牌,先后建成了以梁河县和谐社区、盈江县五和家园、瑞丽卯相社区等为代表的一批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搬迁新村和社区,不断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云南是国家沿边开放的“试验田”。
多年来,位于瑞丽市的姐告边境贸易区不断探索,一度形成全国边贸看云南、云南边贸看德宏、德宏边贸看瑞丽蓬勃发展的局面。如今,经瑞丽姐告进出境的贸易额占中国对缅贸易的30%以上,占云南省对缅贸易的70%以上,是全省边境最大的陆路口岸,是国家和我省开展对缅合作、促进中缅贸易的重要平台。
当下的云南,各族群众在经济交往中,互通有无,互利共赢,共同分享着改革开放的成果,绘就出一幅“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
强边固边 谱写稳边兴边新篇章——
边疆安,则民心安;边疆稳,则社会稳。
瑞丽市姐相镇银井村,国界线穿村甚至穿户而过,形成了“同住一个寨、共赶一条街,共饮一井水”的“一寨两国”独特人文景观。
8月15日,采访团走进银井村,村民瑞孟正在他家傣楼前招呼着生意。
瑞丽市姐相镇党委副书记罗源介绍,他们引导旅游景区周边各族群众围绕旅游找出路,带动银井村发展了一批农家乐、民俗文化、民宿体验,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过上好日子。
在过好日子的同时,村民也不忘守好边。
瑞孟除了是小卖铺的老板,还在2005年被聘为外事界务员,负责从他家门前往下2公里的边境线巡逻。20年来,他工作认真负责,多次被评为“优秀外事界务员”。
银井只是德宏做好兴边富民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德宏州始终牢记嘱托,做好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文章:
——建成“傣汉双语调解室”“金孔雀调解室”等一批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基层法治品牌,边境村人人成为守边卫士;
——各族群众共同组建“边境安全巡逻队”等,先后涌现出“全国十大法治新闻人物”排南相等一批守边护边先进典型;
——打造千里边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放牛也是放哨、耕地也是值守”、各族儿女厚植家国情怀、“四个与共”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云南千里边疆的各族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成为宜居宜业的典范、展示国门形象的窗口、守土固边的堡垒、民族团结进步的样板。
深耕时光,必有回响。
从舍不得的丽江到“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德宏,点滴变化,都是云南各族群众把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融入血脉、铸入灵魂、付诸行动取得的成效。今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各族群众携手共进,必将谱写出一曲曲民族团结进步的壮丽赞歌。(记者 马新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