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理论评论 >> 正文
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融入”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5日 17:58:54  来源: “今日民族”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融入”实践探索

作者:夏禾

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昆明幼儿师专”)是云南省唯一一所专门培养幼教师资的高职院校。近年来,学校围绕“三个融入”,把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学校、进课堂、进师生头脑,让学校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宣传教育阵地。

一、强化组织保障,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组织保障,完善优化工作机制,全面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健全完善领导小组。学校党委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方向、定要求、促落实,形成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同志具体抓、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教师业务素质培训、学生主题班会和“开学第一课”的重要内容。每学期定期召开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分析研判会,分析当前工作形势,总结工作经验,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构建多方协同机制。在校院(部)二级协同工作中,各部门、学院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内容细化到师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在学校与地方社区协同方面,围绕“六个春城”建设,打造“团结花开,幸福春城”,依托学校与属地建立的校地共建合作协议,学校与地方社区先后建立了50个社会实践基地。深入县区、社区、贫困地区,为各族幼儿教师、群众开展免费培训。在嵩明、禄劝、东川等地区先后投入资金60万元,为1500余名教师、群众购置相关设备,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新媒体运用培训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建立工作评估制度。学校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学校三年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双高计划”、“158办学治校方略”等重点工作中同部署同安排同评估,明确具体工作任务,细化具体工作措施,并纳入各部门、二级学院统战、民族工作及意识形态工作年度考核,定期进行评估,推动工作落细落实。

加强日常监督落实。学校纪委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每学期综合督查内容,发现问题立即反馈,并抓好责任部门的整改落实。持续开展“清风润校园”系列行动,充分挖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团结元素,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系列活动中,引导各族师生不断增进“五个认同”。持续办好“昆明幼儿师专清风讲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专题讲座,强化师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

二、强化“三个融入”,突出教育教学育人新成效

学校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师资建设和社会实践,助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全面融入课堂教学。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借助集体备课、集体研讨、集体培训优势,充分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统编教材,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讲深讲透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结合各专业、各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凝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素材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做到润物细无声。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华文明礼仪、中华传统技艺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用好教学评价结果,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

全面融入教师队伍建设。每年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引导教师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并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比赛活动,以赛促学,形成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的良好教育教学氛围。搭建线上、线下交流学习平台,比如线上交流群、微信公众号、昆明幼儿师专思政讲习所(蒲公英大讲堂)、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等,推广宣传优秀典型教育案例,不断增强教师课堂教学实效。

全面融入社会实践。引导师生在社会实践中主动服务和融入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社团志愿服务等教育教学活动,构建铸魂育人长效机制。学校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与云南民族博物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讲给幼儿的一堂思政课及微视频拍摄等活动,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2024年,学校报送的参赛作品分别在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及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获奖。学生社团定期组织学生到民族地区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40余次,参与学生 6000余人次,拍摄专题宣传片4期,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文章源自《今日民族》2025年第7期

责任编辑:杨春萍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