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读懂共同书写的边疆发展史 ——云南边境八州(市)外来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口述史调研纪实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6日 11:59:04  来源: 民族时报

原标题:读懂共同书写的边疆发展史——云南边境八州(市)外来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口述史调研纪实

调研组分组开展访谈

边疆调查研究是理解边疆历史、解读边疆实践、回答边疆问题的重要路径。暑假期间,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举办主题为“共同书写的历史——边疆地区外来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口述史”的田野调研学校(以下简称“云大暑期学校”)。本期云大暑期学校经选拔录取国内外高校在读研究生和青年教师80余人,由云南大学民族学和社会学专业的指导教师带队,分组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8个边境州(市),开展为期10天的田野调研。

研习共同体理论

边疆发展史,是各族干部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大批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投身边疆的外来干部与少数民族干部共同构成边疆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地区开发和建设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期云大暑期学校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口述史为基本方法,组织学员深入边境州(市)访谈在改革开放前成长、培养起来的外来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

在田野调查前,云大暑期学校组织了为期7天的理论培训。学员们从全国各地集聚云南大学东陆校区进行集中学习,聆听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云南大学民族学、人类学专家的课程。一是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内涵,把握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二是系统掌握口述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并学习口述史音像记录的设备使用。研习环节为学员在田野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有效开展访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寻访边疆拓荒人

完成理论培训后,各调研组抵达田野调研点,着手完成筛选调研对象和完善调研提纲等前期工作。首先,通过查找历史档案资料和联系当地政府部门,确定初步的访谈对象名单。基于已经获取的访谈名单,遴选外来干部与少数民族干部优秀代表,逐个进行联系并开展预访。在预访过程中,完善不同访谈模块内容,形成最终的访谈提纲。

分赴八州(市)的田野调研组分别确定了至少15位外来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开展口述史访谈。所访谈的对象,年龄跨度从花甲之年到百岁高龄,也有已经离世的老人由子女代述。他们中有最早开荒种植橡胶、咖啡、茶叶的农垦专家,有身经百战的戍边军人、民族工作队员,有肩负政权建设重任的党政干部,也有为边疆地区带来现代文明火种的教育工作者、医生、建筑师、工程师、财贸干部和技术专家等。

尽管他们来自祖国的不同地方,学习经历和职业背景也各异,但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发展边疆、稳定边疆集聚于此。可以说,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最早一批的边疆拓荒人。

记录奋斗扎根路

确定被访对象后,访谈以小组形式展开。调研团队对每位访谈对象形成了3万字左右的访谈文稿。这些文稿详尽地记录着每一位外来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在边疆的奋斗历程,凝聚着各民族干部共同推进边疆建设、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地方经验。

边疆干部的生命轨迹始终与新中国的重大历史节点同频共振。他们的讲述并非孤立的自我叙事,而是“与国家共命运”的时代回声。回顾边疆外来干部扎根边疆的个体生命历程,呈现出“进入边疆—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基本脉络。

“进入边疆”是将国家号召转化为支边行动的个体选择。湖北武汉籍财贸干部是本次访谈的代表性群体。1965年,为响应国家政策,云南招工工作组赴湖北武汉开展动员,最终招募2902名财贸人员赴滇支援。普洱调研组访谈了黄兴、余信奇、谢秀侗等多位当年赴边的财贸干部。结合口述和档案资料,系统梳理出他们“进入边疆”的时代背景与动因,并记录下他们在边疆财贸系统工作的经历和贡献。

“建设边疆”是各行各业支边干部的使命践行。在教育领域,张茂光在无学校、无校舍的彝族村寨,带领村民用泥巴、树枝、竹子建起第一所小学。在医疗卫生领域,武汉医学院首届儿科系毕业生闫民权,支边后牵头创办北京医科大学思茅专科班,为当地培养了一批走不掉的医疗队伍。在农垦领域,付天祥创新育秧方式实现高海拔稻田增产,赖继平攻克技术难关成功培育耐寒橡胶品种,他们在屯垦戍边实践中为完成云南橡胶种植和粮食增产的战略任务作出贡献。

“扎根边疆”是各民族干部和各民族群体融合共生的生动写照。每一位外地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在当地的生活史就是一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外来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并肩奋斗,共同成长为一支“扎下根、留得住”的本土力量。大部分人家中还珍藏着大量当年工作时的相册、纪念品、日记、回忆录、文稿等。来自湖北武汉的财贸干部,逐渐从当地人口中的“小武汉”变成了“老武汉”。许多被访对象在边疆安家立业、生儿育女,与当地群众结成了血脉相融、信念与共、文化互嵌、经济相依、情感相连的共同体。

赓续共同家国忆

支援边疆建设是新中国历史上的恢宏篇章。外来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共同书写边疆发展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历史片段。在完成基于音像记录的口述史研究报告后,云大暑期学校师生仍在继续整理和修订书稿,力争出版成册。

一是填补边疆建设文献空白,提供珍贵的“活史料”。当前关于民族干部与外来干部边疆建设的文献和史料记载相对匮乏和单薄。通过对珍贵访谈资料的整理,以个体经历透视边疆社会发展,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这一阶段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变革、干部政策与民族关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手材料,丰富历史细节,勾勒出完整的边疆共同记忆。

二是再现支边建设的精神力量。本次口述史项目是对一段珍贵历史的抢救性挖掘和记录,也是对一份宝贵精神财富的整理与传承。外来干部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更传递着开放包容、团结奋斗、开拓奉献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同少数民族干部的美好愿景相呼应,与当地各族群众固有的坚韧热情相融合,共同汇聚成推动边疆走向繁荣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育素材。这段共同奋斗的历史,本身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体现,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缔造国家、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培育精神的具体实践。访谈中真实、细致、感人的故事,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优质资源,能够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更直观地理解各民族共同缔造祖国历史、共建美好家园的深刻内涵,推动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使共同体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对于本期参加云大暑期学校的学员们来说,既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事实调查、个案研究和理论提炼中理解中国,解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更在铭记共同家国忆中实现价值淬炼,接续起建设边疆、建设中国的责任与使命。(梅自颖 李志农)

调研感悟

从实求知,学术报国

云南大学的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科是吴文藻、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魁阁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费孝通先生搞调查研究所追求的核心问题是“从实求知”,他始终坚持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地关注身边具体的村落和人群,用可行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门口赫然写着八个大字“从实求知,学术报国”。“从实求知”是学院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的主要模式,田野调查是每一位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生的必修课。自2009年云南大学创办首届田野调查暑期学校,至今已举办15届,为1000多名青年学者提供田野调查和切身感受中国社会的机会。

作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青年教师,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口述史为主题的田野调查,由李志农教授带队前往普洱市的思茅区和宁洱县开展口述史的访谈。我所在的普洱调研组包括云南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师生12人。调研团队共深度访谈了30位退休老干部,其中6位少数民族干部,24位外来干部。这些访谈对象是来自党政、农垦、教育、医疗卫生、经贸和地方产业等行业领域的优秀干部,他们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践行者,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代表。

在亲历者的口述中,我们触碰到历史的温度,那些被遗忘的故事变得生动起来,那段沉默的历史也开始发出声音。当耄耋老人回忆起瞒着家人报名支边,最终亲人离世不得相见而潸然泪下时,我们也跟着动容。当退休老干部慷慨激昂地唱起“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时,我们也倍感精神鼓舞。受访者的口述材料与我们搜集整理的文献档案记载相互印证,使得历史情节得以生动再现。调研组的学员在田野日志中写道,“我们在聆听边疆外来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各民族群众共建边疆的故事中,理解和学习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鲜活、最有力的地方经验。”

边疆发展的宏大历史,是外来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在具体、鲜活的生命叙事中共同书写的,这次调研让我们有机会去重读、记录和传承这段历史。走出书本,走向田野,我们获得的不仅是学术上的训练,更是人生道路上可贵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系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责任编辑:杨春萍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