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南甸宣抚司署:“傣族故宫”里的融合印记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6日 16:57:45  来源: 民族时报

原标题:南甸宣抚司署:“傣族故宫”里的融合印记

矗立于闹市中的南甸宣抚司署 赵利/摄

8月16日,“团结花开彩云南”主流媒体云南行的记者来到位于梁河县遮岛镇南甸路的南甸宣抚司署旧址。

南甸宣抚司署始建于1851年,是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史、地方史、傣族土司制度以及滇西民族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遗址,是中国少数民族土司文化的宝贵遗产。1996年底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2023年12月被命名为第五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梁河县文物管理所(滇西土司文化博物馆)所(馆)长周德才告诉记者,整座建筑群规划整齐,主次分明,雕梁画栋,仿照故宫而建,同时融入了傣族、白族等多种民族风格,被称为“傣族故宫”,是德宏地区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一个“活化石”,交织着过去,连接着现在和未来。

司署大门两侧“宣化万民群生咸遂,抚绥四境百姓为心”的对联与当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谋而合,可见梁河在南甸土司统治时期就意识到,只有民族团结,边疆才能稳定繁荣发展。

一般古时候衙门都是悬挂“明镜高悬”“正大光明”这样的字样,但南甸宣抚司署的公堂墙上悬挂的却是“卫我边陲”。这充分说明,500多年来,德宏州各族群众一直把为国守边镌刻在血脉的传承里。

议事厅是土司审理重要案件和接待上级官员的地方,为第27代土司刀定国所建,窗户上英国制造的彩色玻璃和两厢楼廊扶栏在这座古建筑里格外醒目,这让一个思想开放、包容,善于接受先进外来文化的南甸土司变得鲜活起来。

大殿正堂隔扇门的木雕上,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子爱莲、和靖爱梅、明皇爱月、伯乐爱马、隐公爱鱼、叶公好龙等汉文化元素的使用,以及建筑内的牌匾和楹联均使用汉字,都展现出当时的土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据介绍,近年来,梁河县以南甸宣抚司署为平台,通过全力推动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和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促进景区与当地各族群众共同发展互利互惠;深入推进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根于各族群众心灵深处,为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梁河智慧、梁河力量。

司署院内的戏台上,72岁退休人员陈春生和一群伙伴一道,在演奏洞经古乐,高雅、醇厚的曲风引人入胜。

这是南甸丝竹洞经乐团,由汉族、傣族、阿昌族、景颇族、傈僳族的退休人员和民间艺人组成,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艺术、交流文化,成为南甸宣抚司署一道亮丽的风景。

洞经音乐最初发源于东晋时期的四川,20世纪30年代初,由大理、腾冲传入梁河,由民间艺人弹演,但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当地的洞经音乐一度濒临失传,直至2002年3月梁河县成立南甸丝竹洞经乐团。

周德才告诉记者,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的过程中,梁河县对南甸宣抚司署的老戏台进行了修缮,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通过葫芦丝、洞经乐、傣戏等原生态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展演,让景区成为民族文化的展示窗口;每年世界博物馆日、世界非遗日、国家旅游日和泼水节、阿露窝罗节等民族节日,景区对参观者实行免票优惠;同时,借助各类研学旅游活动,把民族团结的根基贯穿于历史上南甸土司维护边疆稳定发展、积极拥护共产党领导等进步事迹中,不断优化解说内容,让每一位解说员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者。

2023年至今,游客人数达到18万余人次,南甸宣抚司署成为展示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课堂,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力。(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马新焕)

责任编辑:杨春萍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