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保山石榴红】腾冲傈僳族古寨“水城”绘就宜居宜业宜游的边境幸福村和美画卷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6日 16:57:45  来源: “云南民族时报”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保山石榴红】腾冲傈僳族古寨“水城”绘就宜居宜业宜游的边境幸福村和美画卷

近年来,腾冲市滇滩水城自然村党群同心,依托多方项目支持、自身资源优势,抓实基层治理,努力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优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党建筑基:

文化“活”起来,村子富起来

水城自然村是一座拥有戍边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三张名片”的傈僳族古村落。走进水城,惊心动魄的“上刀山、下火海”绝技闻名遐迩,刀杆节、阔时节等传统节庆氛围浓郁,更有动听的民歌、独特的乐器、奔放的舞蹈、色彩斑斓的农民画以及古老的射弩竞技等丰富文化遗产,共同编织出一幅生动的民族风情画卷。一段时期以来,过去,这里虽坐拥“刀杆节”“阔时节”等非遗瑰宝,却因地处偏远而“养在深闺”。

转机来自党建引领。滇滩镇通过组建“民俗文化挖掘小组”,系统整理傈僳族歌舞、技艺,在中小学设立传承基地培养“小传人”。党员户带头成立文艺表演队,将“上刀山”绝技从祭祀仪式搬上旅游舞台。政府还联合企业打造“幸福边境·好客水城”品牌,让非遗文化变成看得见的收益。

通过持续织密筑牢边境地区基层组织体系,实现抵边村组党组织全覆盖。特别选优“文化振兴先锋”,联动当地文化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村民组建民俗文化挖掘小组,系统建档保护傈僳歌舞、节庆、技艺等核心资源。共建中小学“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培育青少年传承民歌、农民画。党员中心户带头组建文艺表演、非遗展示、服务保障“三支精锐队伍”,激活文化血脉。争取政策资金,联动当地企业资源,合力打造“幸福边境·好客水城”民俗文化展演品牌,推动边境特色文化“活态传承、创新传播、产业转化”。

文旅融合:

舌尖到脚尖的全方位体验

沿水城至青草岭探险徒步,沿途经过游客服务中心、人工沙滩、大坝观景台、水城驿等,登临水城大坝,聆听王骥将军戍边的历史回响。各地游客游客在这里能触摸非遗的脉搏:在工坊学织五彩傈僳布,尝一口用柴火慢炖三小时的“隔锅鸡”,跟着猎人体验古老的射弩竞技。新建的亲水钓台、丛林露营基地与戍边古道徒步路线,让生态游与文化游无缝衔接。

“当前,我们正通过延伸产业链,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走出一条‘旅居驱动、村企联营、共同富裕’的边疆振兴实践路径。”滇滩镇兴边富民事务中心主任李永胜介绍说,目前,依托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滇滩镇正积极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亲水钓台等产业设施。下一步,通过引入市场主体,整合旅游资源,计划提升改造民房、新建诗意沿河民宿区。利用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空地及生态丛林,布局露营、垂钓、水上娱乐,以及射弩、扭棍、跳嘎等特色文化体验,构建多元旅居矩阵。

品牌效应:

从边境小村到网红打卡地

通过打造“幸福边境·好客水城”品牌,为边寨的发展注入了蓬勃活力。“周末民宿一房难求,我家卖荞米线每月多赚3000元。”村民余大姐笑着说。据统计,一场民俗展演就能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超3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突破50万元。

水城的变化和发展得到了各级媒体的关注,随着央媒等媒体的报道,“好客水城”话题网络播放量破50万次,让深藏边境的文化瑰宝走向全国。做工精美的傈僳族服饰及工艺品订单增长显著,形成“文化引流,产业反哺”的良性循环。文化热度转化为治理效能——由村民组成的“文化护边队”既表演歌舞,又调解纠纷,去年成功化解矛盾百余起,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守护边境和谐稳定的坚实力量。

站在水城大坝远眺,碧水映着青山,游客的笑声与傈僳民歌交织。如今,一幅组织强、文化兴、产业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随党建红流磅礴展开,这座曾经默默守护国门的村落,正用文化密码打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来源:滇滩镇

 

责任编辑:杨春萍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