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泼水节的水花溅起阳光,当阔时节的酒歌唱醉群山,当龙舟的鼓点激荡江河,当中秋的月光照亮你我……节庆,是山河的节拍、记忆的密码、情感的纽带。在云南,每一次欢庆,都是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每一段歌舞,都在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诗篇。
山河同歌,节庆共舞。云南网、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云南宣传网、云南文明网联合推出专栏《山河“节”拍共此时》,通过创新视觉、融媒表达,记录各族儿女共筑美好家园、共享发展成果、共绘和美篇章的生动实践。
七夕的“巧”
是相思落针,化为指尖灵动
云南的“艺”
是山川馈赠,凝成匠心手艺
在云南
刺绣是“写情书”
剪纸是“剪星河”
雕刻是“刻时光”
……
七夕的云南
人们将“巧”化作装点
让爱意融入物品的纹样
使美好祈愿成为生活日常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祈福许愿、祈求巧艺、祈祷姻缘等传统习俗。在云南,刺绣、剪纸、雕刻、陶艺等传统手工艺,将祈福、求巧、盼良缘的心愿,化作一件件触手可及的日常。
云岭儿女,汲取山川之灵气,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把山川锦绣融入方寸之间。
有近1800年历史的楚雄彝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传统的楚雄彝绣以黑、青为底,纹样多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如今,新一代的彝绣手工艺人大胆创新,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采用金色、蓝色、渐变色等色调,运用多样绣法增强立体感,为古老技艺注入时代美感。
大理鹤庆的甸南刺绣已传承千年,从早期的黑白、白蓝素色逐渐发展出绚丽多彩的配色体系。最具代表性的甸南新娘装,又称“甜茶装”,新娘在婚礼当日穿着它为亲友敬茶,一针一线中寄托着对幸福生活的期许。
丽江纳西族将生活之美绣进布帛,黑、白为底,彩线勾勒出古朴厚重的纹样,金银线点缀其间,在光影流转间呈现出独特的韵味;傣族刺绣以白纱为经,红黑为纬,大胆运用同亮度对比色,璀璨夺目。
这些跃动的针脚里,藏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密码,龙凤呈祥、福寿绵长、花好月圆……不同的针法绣着同样的美好祈愿。
在云南,剪纸是能把月光透过去的情书,更是镂空花纹里藏着的相思。
在花腰彝的“指尖宇宙”里,剪刀是最灵动的画笔。无需纸稿描摹,万物间的美好早已烙印在心,田间劳作的器具、山野烂漫的鲜花、象征吉祥的龙凤、活泼可爱的生灵……都能信手拈来。
傣族剪纸以灵动的艺术语言,将天地灵气凝于尺幅之间。锋刃流转处,神话传说与自然万象跃然纸上。傣家村寨户户窗格上那些精巧的图案,既承载着民族记忆,又诉说着跨越时空的文化密码。
白族剪纸不拘于“焦点”透视的剪纸理念,以主次对称将自然景物与生活片段重构于纸张平面。图案既有“风花雪月”的诗意呈现,又有喜庆吉祥的节日符号,将其贴于窗格、箱子、帐帘之上,寓意幸福美满。
剪纸像是一本无字的书,记录着云南各族儿女共同的情感共鸣,在时光流转中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交融。
在云南,雕刻是时光写给大地的情书。那些藏于物品间的精巧工艺,是匠人们在岁月长河中留下的深情印记。
中国八大木雕流派之一的“剑川木雕”始于公元8世纪,以其严谨的构图和错落有致的层次之美闻名于世。千百年来,工匠们以刀为笔,以木为纸,用千年技艺讲述着“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东方美学。
中国四大版画流派之一的绝版木刻起源于云南普洱。其最大特色为“一版成画”,即将一幅画所有色版集中于一块版上,边刻边印、逐版递减,刻印过程也是自然毁版过程,完成后原版无法再印出作品,是不可复制的艺术孤品。
德宏陇川有一种傣族果雕技艺,可将瓜果变成艺术品。傣族妇女仅凭小刀与想象力,就能把瓜果雕刻成花朵、鸟兽等吉祥图案。刀法稳、准、轻,线条如同剪纸般细腻,被誉为“多彩的傣族立体剪纸”。
刻刀游走间,云南便在方寸之间熠熠生辉。这些匠心之作,正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
刺绣针尖流淌的银河
剪纸镂空透出的月光
雕刻纹路镌刻的时光
无不诉说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学追求
这些世代相传的云岭匠心
诠释着“七巧”的深意
既是巧夺天工的技艺
更是心灵手巧的智慧
策划:浦美玲 段琪宇
统筹:何沐 李斌 张成 杨景涵 王波
视觉设计:黄依萌
撰文:杨景涵
视频、动画制作:王梓澜 丁瑞
部分资料来源:云南发布、大理融媒、普洱融媒、丁兰英(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