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正文
怒江兰坪:琴弦上的民族团结之歌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9日 09:41:34  来源: 怒江日报

  原标题:琴弦上的民族团结之歌

  在物产丰富、生态资源多样的兰坪,生长着一种家家户户都喜爱种植的植物——石榴。一到秋天,石榴树上便挂满了颗颗饱满的石榴,阳光透过叶片洒在果皮上,映出深浅不一的红。当地人说,兰坪就像一个石榴,14个世居民族是紧紧相拥的籽,而让它们凝聚在一起的是那束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阳光。

  在二月会的鼓点里,在节庆的篝火中,普米族的四弦琴就是串起这些“石榴籽”的线。琴弦一响,各族群众就身着民族盛装,围绕篝火尽情歌舞,此时,四弦琴的旋律就像纽带一样将大家紧密相连,如“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体现了民族团结和文化交融。

  琴声里的交融之景

  每年农历二月,兰坪县城的文化广场就会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来自全县各乡镇的各族群众带着喜悦、揣着热情来到这里,共赴一场极具民族特色的“二月会”盛会。

  普米族舞曲的旋律如灵动的精灵,在空气中跳跃,吸引着各族群众纷至沓来,共舞同欢。普米族舞者身着绚丽多彩的传统服饰,踏入广场中央。女子的服饰宛如绽放的花朵,色彩斑斓,精致的刺绣诉说着民族的故事;男子则英姿飒爽,他们的脚步轻盈而欢快,手臂舞动如展翅的飞鸟。普米族舞蹈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广场周边的群众被这热烈的氛围吸引。傈僳族姑娘和小伙们率先加入,他们带着本民族的热情奔放,与普米族舞者的步伐相互交织。白族大叔和大妈也笑容满面地走进舞圈。他们的舞姿优雅,将白族的温婉融入其中。孩子们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他们像欢快的小鹿快速冲进人群中,模仿着大人的动作,虽略显生硬,却充满了纯真与活力。不同民族的人们,尽管语言不同,但此刻,舞蹈成了大家共同的语言。大家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中,共享喜悦。

  在这里,各民族亲如一家,普米族舞蹈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大家紧紧相连。这种载歌载舞的场景,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兰坪各族群众团结友爱的生动写照,彰显着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独特魅力。从高处俯瞰文化广场,广场上的圆圈就像一个饱满丰盈的石榴,每个跳舞的人都是鲜活的石榴籽。他们踩着轻快的节拍,在“石榴”里舒展肢体——有的手臂轻扬如花瓣舒展,有的脚步细碎似籽粒相拥,连衣角飘动的弧度都带着鲜活的暖意。偶尔有人转身、牵手,身影交错间,倒像是石榴籽在果瓣里轻轻滚动,不慌不忙,却满是生机。微风拂过广场时,他们的笑声混着音乐散开,让这个“石榴”愈发饱满,连夜色都被染得温柔起来,仿佛下一秒就要溢出甜甜的、属于生活的滋味。

  奏响同心奋进曲

  民族活动不仅是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还是各民族情感交融、团结奋进的生动写照。而普米族的琴弦恰似那贯穿其中的灵魂主线,弹奏出一曲曲动人心弦的同心之歌,引领兰坪各族群众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携手前行。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劳作了一天的人们纷纷涌向文化广场。尽管身体带着疲惫,但他们眼中却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年轻的小伙子早已准备就绪,他们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

  清脆悦耳的口弦声如林间清泉,潺潺流淌,为激昂的琴声增添了一抹灵动与温柔。尽管劳作后的身体略显沉重,但在这欢快的海洋里,小姑娘们仿佛重新找回了活力,脚步轻盈地旋转、跳跃,裙摆飞扬间,散发出一种令人陶醉的魅力。

  尽管大家来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此刻,他们都紧紧地牵起了手,在舞蹈中感受着彼此手心的温度,传递着团结与友爱。

  在充满激情与欢乐的舞台上,普米族的琴声、口弦声和各族群众优美的舞姿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它展现出兰坪各族群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为生计奔波的同时,也不忘团结一心,共同追求美好的生活。这不仅仅是一场民族活动,更是兰坪各民族奋进新时代的誓言。他们用音乐和舞蹈表达着对新时代的礼赞和热爱,他们携手共进,共同书写兰坪更加美好的明天。

  琴弦外的共兴共荣

  普米族的琴弦如同一颗颗甜蜜的石榴籽,悄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奏起了各民族共荣的和谐乐章。当普米琴弦以非遗的姿态走进校园融入学生幼小的心灵和各族群众的生活中时,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的美好故事便悄然展开了。

  清晨,阳光洒进校园,教室里传来阵阵清脆的琴声。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好奇地看着老师手中的四弦琴。老师轻轻拨动琴弦,那独特的旋律瞬间在空气中流淌开来,似山间的清风,又似林中的鸟鸣。老师耐心地讲解四弦琴的历史、构造和弹奏方法,孩子们认真聆听着,他们幼小的心灵被这神秘而美妙的民族乐器文化深深吸引。

  “老师,这声音太好听了!我也想试试。”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说。老师微笑着将琴递到孩子手中,并手把手教他如何弹奏。尽管孩子的动作略显笨拙,但那认真的模样让人动容。小小的琴弦承载起了普米族的智慧与历史,也成了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

  放学后,校园外的广场上,普米族大叔大妈弹奏起四弦琴,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琴声吸引了路过的群众,大家纷纷围拢过来。一位外地大哥忍不住加入其中,他随着节奏欢快地舞动着,嘴里还时不时地哼唱几声。“普米族的琴声,一听就浑身来劲,我们傈僳族的舞蹈和它一配,那叫一个绝!”大哥笑着说道。

  在兰坪的大街小巷,普米族的四弦琴声时常都会响起,它融入了各族群众的生活,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平常的休闲时光,普米琴弦都在诉说着各民族的团结与共兴共荣。

  普米琴弦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在各族群众的生活中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它让大家明白,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融合,才能共同奏响时代的强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普米琴弦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民族情感。无论是在静谧的山林里,还是在热闹的集市上,或是在温馨的庭院中,都能听到它独特的旋律。它宛如一位无声的使者,诉说着普米族的往昔岁月,也传递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兰坪的石榴年年结果,普米族的琴声也会继续回荡在沘江河畔。当更多的“琴弦”加入、更多的“石榴籽”相拥时,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大石榴,必将结出更饱满、更甘甜的果实,必将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闪耀出更动人的光芒。(赵柱元)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