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和美家园谱新曲——从丽江、德宏实践看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七彩云南,山川壮丽、文化璀璨,多民族和谐共处,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缩影。
“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云南,3次考察、4次回信、2次致贺信,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云南发展定向指路、擘画蓝图。
云南各族儿女牢记殷殷嘱托,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全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八月温润、花开成海。日前,记者随“团结花开彩云南”采访团深入丽江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既见云南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成效,更被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放下的和美家园与奋进力量所深深打动。
润心聚魂,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流水潺潺,一步一景。沿着石板路漫步丽江古城,游人比肩接踵,厚重的历史、绚丽的文化、美好的生活,交织出和美之歌。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至今有800多年历史,是全国唯一一座未建城墙的古城。
在古城的建筑中,木府作为丽江木氏土司的府邸,尤为引人瞩目。游人畅游其间,在“天雨流芳”牌坊下流连,听劝学故事;在万卷楼前驻足,细品建筑之精妙……
今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叮嘱大家:“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讲解员杨凌介绍,为进一步挖掘木府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向更多人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彩故事,当地将“忠义”牌坊、七律《两关使节》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素材融入讲解词,不断激发游客和市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行走其间,木氏土司‘以文化人’的治理智慧扑面而来,昔日边疆和顺的盛景犹在眼前。”来自四川成都的游客余泽英说,此次专程前来,就是为了在孩子心中播下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
砖瓦无言,岁月有声。一座“活着”的古城,绝非仅仅在于有着古老的建筑,更在于有着传承不息的民俗文化。
走进丽江古城“喜鹤·纳西人家”,身着纳西盛装的店主和育苗,正忙着为游客讲解纳西族传统婚俗。
“纳西族的传统婚俗,特别是为新人祈福的仪式,非常有特色。我们特别设计了片段化的体验项目,如纳西喜饼制作、传统服饰穿戴等,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文化的多彩。”和育苗介绍,纳西族传统婚俗于2017年列入第四批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喜鹤·纳西人家”的不远处,恒裕公民居博物馆历经150年仍保留着原始风貌。恒裕公是纳西族李氏生意商号,院落是具有纳西特色的四合院。古宅建于1875年,正值茶马古道的兴盛时期。
这座百年老宅的主人李君兴,是李氏家族第13代传人,也是恒裕公民居博物馆的创始人。
“这幢宅子不仅有我和家人的珍贵记忆,更蕴含着代代传承的‘家’文化、‘和’文化。”李君兴介绍。2011年,恒裕公民居博物馆免费开放。
“天井地面的中央用瓦片镶嵌成铜钱图案,外圆内方,寓意做人做事要讲规矩。铜钱中间设置一枚高出地面的鹅卵石,被称为‘绊脚石’,这是在提醒后人不要被金钱绊倒,掉进钱眼里……”李君兴介绍着一个个生动的“家”的故事,让游客感受到文化的烙印、岁月的沉淀。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云南创新实施“枝繁干壮工程”,以“铸牢”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统领,持续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交融,全面加快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走进玉龙县白沙古镇锦绣艺术院,游客忙着欣赏、选购绣品。这里是纳西族刺绣的活态传承馆,也是游客体验多彩文化的一扇窗口。
展台上,一枚融合纳西族刺绣、苏绣等多种绣法的书签引起记者的注意。书签造型简洁大方却不失韵味。“绣师们在传承纳西族刺绣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赋予绣品新特色。”白沙锦绣艺术院院长陈智说。
不远处,积善铜艺工坊传来有节奏的敲击声。工坊的主人和善均为第六代积善铜艺传人,20岁出头就掌握了纳西族铜器制作技艺。2014年,和善均被评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我们在制作铜器时,会融入民俗文化和生活智慧。”和善均拿着一把铜壶介绍,“这把壶上的东巴文意为‘含金的江河水流无声’,寓意博学之人是沉稳内敛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丽江旅游发展带动非遗保护,前来体验打铜技艺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纳西传统铜艺迎来转机。前来学习技艺的徒弟越来越多,和善均已培养出1名市级传承人和2名县级传承人。
和美云南,多彩共融。近年来,云南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力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举办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的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打造一批体现中华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文化相通的文艺精品;挖掘利用云南各民族“三交”历史文化遗存,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引领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以“五个共同”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心手相连,交往交流交融情谊浓
丽江以旅游闻名,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多彩多姿,魅力十足,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在大研街道新义社区,“共筑一座城,同是一家人”的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新义社区新商户不断涌入,人员流动性大。社区党总支书记李耀玔介绍,社区居委会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原则,组织工会、商会成员等经营主体,共同服务社区、回馈社会。这些力量深度参与古城旅游市场秩序维护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我加入‘彩虹’志愿服务队,参加了调解邻里街坊、服务游客等活动,虽然看着只是些举手之劳的小事,但能促进社区和谐,我感到很有意义。”来自湖南的商户刘成说,他在社区经营酒吧10余年,经常参加志愿服务。
据悉,“彩虹”志愿服务队在开展日常服务的同时,注重突出亮点特色,着力提升文化传承内涵和旅游服务质量,常年举办节庆民俗文化推广传承活动。
大研街道举办“和美大研·古城邻里文化节”以来,新义社区居委会以此为契机,发动广大商户积极参与,构建了团结互助、和谐共融的新型邻里关系。
从丽江古城向西,古城区束河街道中济社区普济一组的蜕变同样令人惊叹。走进村子,洁净宽敞的石板路、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别具一格的咖啡餐厅映入眼帘,宁静美丽的村庄仿佛一座天然的大花园,吸引了大量寻觅乡愁的旅居客。
普济一组是多民族聚居的传统村落,之前以养殖“泔水猪”为主,环境脏乱差。2018年,依托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村集体投入资金,开展村道平整、旱厕改造、老旧房屋拆除、建设拦土墙、村组廊亭等工作。村居环境美起来了,松散的人心凝聚起来了,为产业发展、经济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普济村一组组长和茂根介绍,今年春节期间,民宿实现了满房。村里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游客体验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大家一起庆祝节庆、集会、打跳等,促进了交往交流交融。”和茂根说。
在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五和家园,景颇、汉、阿昌、傈僳、傣5个民族的260户、997人,走出深山开启了新生活。
曾经,散居在6个自然村的乡亲们住土瓦房、茅草屋,信息不通畅,教育、医疗落后。2018年,随着易地搬迁工程完成,占地301亩的新村拔地而起,党群服务中心、超市、快递站等配套设施齐全,适龄学生就近就学,村民便捷就医。乡村振兴产业园引进烤烟收购点、电子元件加工厂等,为村民提供就近就业和技能培训机会。
五和家园广场上,以石榴造型为基,刻着“兄弟民族,搬迁聚居;相互了解,休戚与共”等字样,这是五和家园民族团结进步公约的内容。
旧城镇镇长孟保金介绍,在新村建设中,五和家园坚持党建引领,构建“支部+小组长+群众”的管理体系。在党支部指引下,村庄日常事务由各民族代表共商共议,管委会制定村规民约,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墙,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举办泼水节、目瑙纵歌节、篮球赛等文体活动,帮助群众增进文化认同与情感交融。
“不熟悉的邻居越走越近,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争相帮忙。可以说,我们不仅房子‘嵌’到了一起,心也‘嵌’得更深了。”五和家园党支部书记赵兴文说。
五和家园是云南打造互嵌式社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云南制定出台《云南省“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建设工作导则》,细化15项举措,计划3年内建设1000个示范社区;打造30个旅游促“三交”试点项目,指导石林风景区等2个国家民委旅游促“三交”试点项目建设;召开全省体育促“三交”现场推进会,举办“民族团结杯”体育比赛等系列活动,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在德宏州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九保村,“舌尖上的旅行”成为各族群众的交融密码。古镇聚居着汉、傣、阿昌、回等多民族的居民,他们在家门口撑起摊位,热情地用九保大薄片、果脯、粑粑、卷粉等特色美食,招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九保古镇历史悠久,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塞。九保美食版图丰富多彩,红白喜事必备的“八大碗”、清明祭祖的“锅子菜”,以及小花鱼、大薄片等特色菜肴琳琅满目。游客们悠然漫步于青石板路上,可以尽情感受古镇独特的风采。
九保古镇自2013年起,连续举办13届美食文化节,将传统小吃转化为旅游“金名片”,居民腰包鼓了,人心也更凝聚了。“今年春节,美食街接待游客18万人次,游客还可以和村民一起制作美食、舞狮,促进了交往交流交融。”九保乡党委副书记瞿武介绍。
近年来,云南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方式载体、深化宣传教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互嵌式发展格局。在这片多彩多情的土地上,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守边兴边,千里边疆别样红
巍巍边关,红旗飘扬。在祖国西南边陲,德宏州503.8公里的边境线蜿蜒伸展,连接着山河与国门。
边境小城瑞丽市,拥有两个国家一类口岸——瑞丽口岸和畹町口岸。位于中缅边境的界桥畹町桥,是滇缅公路上独一无二的边境口岸桥,也是滇缅公路中国段的起终点。畹町作为史迪威公路的关键节点,是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枢纽。
一座小桥连通两国,见证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也见证了中缅友好邦交历史和中国对外改革开放历程。1939年至1942年,32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经畹町桥由滇缅公路向国内运送抗战物资数十万吨。
昆明游客自雪美,一家13口人自驾来到畹町桥参观,其中年龄大的80岁,小的仅5岁。在畹町桥前,一家人静静伫立,感受着这座桥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希望能让孩子了解这段历史,在心中种下爱我中华的种子。”自雪美说。
与畹町一样,姐告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姐告”是傣语,意为“旧城”。姐告与缅甸国家级口岸木姐市紧紧相连,曾是古代南方丝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成为中缅贸易的中转站和集散地。
多年来,姐告边境贸易区不断探索,成为国家沿边开放的“试验田”,一度形成“全国边贸看云南,云南边贸看德宏,德宏边贸看瑞丽”的蓬勃发展局面。瑞丽口岸对缅贸易额常年占中缅贸易额的四分之一、滇缅贸易额的三分之二,成为中缅最大的边境陆路口岸,是开展对缅合作、促进中缅贸易的重要平台。
姐告国门前,有许多游客打卡观光。前不久,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在这里开展。在中缅建交75周年之际,姐告小学学生走进国门警务室,传承守土固边的精神。
“行走的思政课”让边境线成为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瑞丽边境管理大队创新开展“界碑课堂”教育实践活动,分批次组织民警与驻地群众开展“巡边护碑”特色课程、“我为祖国站岗60秒”沉浸式体验等活动,让爱国主义情怀深植心中。
在瑞丽市的中缅边境,一个自然村寨被国境线一分为二,中国一侧称为银井,缅甸一侧称为芒秀,形成少见的“一寨两国”景观,吸引着游客参观游览。
“银井”在傣语里面是“镶嵌美满”之意,全村共有365户、1649人,汉、傣、景颇、德昂、傈僳等多民族群众和谐共居。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来,银井村近6000米村内道路实现了硬化,并安装了200盏太阳能路灯,5G网络全覆盖,全村生产生活设施不断完善。
一秋荡两国、一桥跨两国、共饮一井水……作为国家4A级景区,银井村立足“一寨两国”的独特优势,将文旅融合作为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村子引入公司开发景区,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村民或是围绕景区开设农家乐、民宿、客栈,或是售卖特色小吃等,200余名村民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享受到了旅游业带来的红利。
在这里,守边固边的理念深入人心。村民瑞孟担任外事界务员已经20年,从71号界碑到72号界碑副桩的这段巡边路,他风雨无阻。“在巡边路上,也会觉得辛苦,但我们都明白国界线非常神圣,必须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瑞孟说。
瑞丽边境线犬牙交错,小道便道众多。为此,德宏边境管理支队构建了“军警民+科技”立体防控网,由民警、解放军、民兵和边民等组成的联合巡逻队联合巡边,无论是丛林小径,还是村村寨寨,时时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2018年,银井村获评“全国强边固防示范村”。瑞丽出入境检查站银井分站获评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银井村正是云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嘱托的生动写照。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实体化、常态化开展感党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沿边各族群众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新画卷正在云岭大地徐徐展开。(记者 郑涵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