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他们从昆明苗寨走向全国大舞台:凸董箐苗族农民合唱团实力“出圈”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2日 09:49:40  来源: “云南民族时报”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他们从昆明苗寨走向全国大舞台:凸董箐苗族农民合唱团实力“出圈”

“记得喂好家里的牛、猪和小鸡啊,妈妈回来会给你们奖励的哦。妈妈过几天就能回来陪伴你们啦。”8月16日傍晚,驶向鄂尔多斯的大巴里,一位苗族大姐对着手机屏幕那头的孩子轻声叮嘱。话音刚落,车厢后排传来几个大姐清脆爽朗的笑声,这笑声消解了长途奔波的疲惫,也揭开了凸董箐苗族农民合唱团的“出圈”序幕。

这支来自昆明市盘龙区苗寨凸董箐村、由21位农民组成的合唱团,在云南省文联带领下,前去参加由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内蒙古自治区文联、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活动。他们在现场以一曲质朴动人的原创歌曲《苗寨欢歌》,唱响了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信与精神风采,展现了新农村新农民的幸福生活,最终赢得“幸福好声音”的荣誉。

“村歌嘹亮”展演现场,合唱团用歌声展现了新农村新农民的精神风采与幸福生活。

拿起锄头就干活

放下锄头就唱歌

“一首首的赞歌,心声口声歌颂党,一次次地跳起来,手舞足蹈赞美党……”《苗寨欢歌》的歌词质朴动人、饱含深情,歌声里满是对党的赤忱感恩,也有对美好新生活的真挚礼赞。凸董箐村小组所在的昆明市盘龙区滇源街道三转弯村,十多年前曾是“省级贫困村”,如今成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以前人畜混居的茅草屋、泥泞不堪的山路、年均收入仅两三千元的困窘生活,是苗寨乡亲们的集体记忆。

37岁的村干部,身兼合唱团团长、指挥、手风琴手多职的龙健恩亲身经历了村庄的蜕变。他感慨道:“现在三转弯村家家都住上了新楼房,户户门口都有小轿车,有机蔬菜、苹果、烟草、胡蜂养殖等特色产业成为大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党和政府帮扶下,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十年前料想中的还要好。”

龙健恩说,这场蜕变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体现在精神面貌中。村民们从过去“靠天吃饭”的被动心态,转变为现在“拿起锄头就干活,放下锄头就唱歌”的积极生活方式,展现出了新农民新生活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从田间到全国大舞台

新农民的“追梦路”

“队员们白天干农活,晚上8点准时集合,练歌到10点,风雨无阻。有人带病坚持,有人放弃休息时间。农忙时,我们边收庄稼边背歌词。”龙健恩提到,在云南省文联的结对帮扶下,专家定期前往凸董箐村指导编曲和排练。此次参加“村歌嘹亮”全国展演,不仅是一次表演机会,更是展示乡村新貌的重要平台。

“音乐是村民们表达情感的工具,让平凡的日子有了诗意。”龙健恩说,村里唱的歌有的是原创,灵感来自田间地头,音乐早已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表达情感、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村里于2007年正式成立了合唱团,队员中有的是种植能手,有的善于喂养家禽,有的用一双巧手织布刺绣,有的是放牧好手。队员们白天拿起农具下地干活,晚上放下农具开始排练,村里的礼堂、林间、高山、草原都是他们的排练厅。

55岁的张学林已经唱了30多年歌,是团里最年长的成员之一,他对唱歌的热爱始终如一:“唱歌能驱散疲惫、敞亮心胸,还能锻炼身体。我和爱人都是合唱团的,我在合唱团唱第四声部。我们苗族文化里一直都有歌声,田间地头、节庆日子,哪儿都有歌。”张学林说,这种热爱像是刻在骨子里的。

39岁的张学忠是村里少有的“乐器通”,精通手风琴、钢琴、笛子等多种乐器。他曾在三转弯小学当保安,凭借对音乐的痴迷自学成才,如今已成为学校的编外音乐老师,带领小学生合唱团。他亲身经历了家乡生活的巨变:从年收入两三千元到三五万元,从住茅草屋、土基房到坚固砖房。“路通了,网络也有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张学忠的笑容里,满是对当下生活的感恩。

合唱团里年龄最小的15岁队员龙美秀、龙红梅、龙艳琼代表着合唱团的未来。她们从小耳濡目染,刚会说话走路就开始接触音乐。此次登上全国舞台让她们大开眼界,龙美秀说:“站在那么大的舞台上表演,不仅能让更多人听到我们的歌声,还能走出家乡见世面,感觉特别有意义。”

农户们秉承着“拿起锄头就干活,放下锄头就唱歌”的积极生活方式。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自我发展创新的文化生态

云南省文联在组织活动中谈到,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离不开“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凸董箐苗族农民合唱团的成长历程,专业艺术机构和专业老师的帮扶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次去鄂尔多斯参加比赛,由省文联邀请专家开展对我们合唱团的结对帮扶,给了我们专业指导。”龙健恩表示,这种“结对帮扶”不是简单的送节目下乡,而是培养农村自己的文化人才和文艺队伍。这种“种文化”的模式,让农村文化活动有了自我造血功能,不再是依赖外部输入的“一次性”活动,而是能够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持续性文化生态。

同时,村里也重视培养自己的文化传承人。龙健恩不仅自己学习音乐技能,还将这些技能传授给下一代。“我希望她在音乐路上走得更远更宽。她从小在田间地头长大,音乐天赋不错,这次登上全国舞台让她眼界大开。”谈到女儿,龙健恩眼中充满期待。

音乐对他们来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音乐带给我们的是实实在在的快乐和凝聚力。农忙时,大家累得直不起腰,但晚上聚在一起唱歌,疲劳就烟消云散了。”龙健恩说。“村里谁家有喜事,我们就弹琴唱歌庆祝;遇到困难,一首红歌就能让大家振作起来。简单说,音乐是咱老百姓的精神食粮,把平凡的日子过出了滋味。”

文化生活的丰富,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音乐把全村人聚在一起,不分老少,心往一处想。”龙健恩表示,合唱团的活动让邻里关系更加和谐,村民更加团结。

期望苗寨歌声传得更远

文艺助力精神文明建设

在此次展演活动中荣获“幸福好声音”奖项后,凸董箐苗族农民合唱团有了新的发展目标。“未来我想让合唱团更多扎根于音乐本身,而不是片面追求奖项。”龙健恩计划从几个方向着手:第一,扩大参与,让更多村民加入,不光年轻人,老人小孩都能来;第二,深化创作,鼓励原创歌曲,并多从生活中取材;第三,提升艺术性,请专家定期指导,把业余爱好提升至专业水准。

“新发展目标的核心是音乐必须服务于老百姓。我们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而是通过唱歌让大家在劳作之余找到快乐,在困难时互相打气。”龙健恩强调,合唱团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部分,用文艺助力精神文明建设。

对于合唱团的年轻成员来说,未来充满了可能性。“我们就想着一定要努力学习,希望以后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做自己热爱的事业,把日子过得自由又幸福。”龙美秀道出了苗寨年轻一代共同的憧憬。(李赛 摄影报道

来源:春城晚报

 

责任编辑:杨春萍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