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理论评论 >> 正文
推进新时代民族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2日 15:14:45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原标题:推进新时代民族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作者:赵天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族研究的历史方位,推动新时代民族研究转型,构建民族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自主知识体系。

深植历史根基。中国悠久的历史是孕育理论创新的“沃土”,脱离了中国特有的历史进程、历史逻辑和历史经验,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深挖中国丰厚的历史富矿,深入推进“两个结合”,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才能科学解释中华民族的过去,深刻理解现在,并自信引领未来。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刻阐释“五个共同”的历史逻辑,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坚定“四个自信”。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实践,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创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局面。纵观世界各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方式路径及经验教训,学者们应当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于中国实践,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标识性概念和理论框架,阐释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自主知识概念。

聚焦时代命题。民族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问题。纵观世界,在影响国家安全稳定诸多因素中,民族问题一直居于重要位置。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把新时代民族工作领域的中国实践和经验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推动民族学知识体系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民族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民族研究者必须胸怀“国之大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自觉将其贯穿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强化民族类学会、社团的纽带作用,组织联系学术界力量,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当代实践等,开展系统深入的专题研究与联合攻关,推出一批兼具历史深度、理论厚度和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民族工作领域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服务民族工作职能部门决策咨询。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杨春萍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