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作者:李大龙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各民族共同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在“五个共同”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血脉相融、骨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当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需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疆界的形成、人群凝聚等角度开展研究。
讲清楚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
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自秦统一中国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始终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在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历代中央王朝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但历代王朝之外的其他人群和政权在共同开拓疆域、共同维护统一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指出:“由于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有时是统一的,有时是分裂的。在统一时期,这些民族就纳入汉族或其他统治民族的统治范围之内;在不统一的时候,它们就摆脱了汉族王朝或其他支配民族所建立的王朝的统治,形成许多独立的王国,甚至一个民族还分裂为几个独立的王国。怎么能说它们和汉族王朝脱离从属关系以后不算中国人呢?在我看来,出现在中国史上的一些民族,作为一个民族,他们和汉族是属于不同的民族,但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成员,不管是分裂时期或统一时期,也不管是纳入或未纳入汉族王朝统治范围之内,应该承认他们都是中国人。”翦伯赞先生的观点,无疑是认识和诠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正确做法。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要牢固树立以“五个共同”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讲清楚。
秉承从“天下国家”的“有疆无界”向主权国家的“有疆有界”转变的视角
放眼世界,当今有近200个主权国家,划分主权国家领土范围的标志是由一个个界碑构成的国界线。1648年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通过谈判、立界碑来划分领土,也被学界视为当今国际法的源头。在1648年之前,国家之间多处于“有疆无界”的状态,《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出现后,才有了相对稳定的“条约边界”带来的“有疆有界”状态。
反观中华大地,在先秦儒家的语境中,“大一统”王朝国家被称之为“天下国家”,而“天下”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是由“蛮夷”和“中国”两个区域构成,“中国”一词的含义虽然繁复,但就具体空间范围指向则是西汉的郡县区域,且有“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的认识。“中国”和“蛮夷”共同构成“大一统”“天下国家”,是中华大地上“天下观”和“大一统”历史传统的核心内容。在中华大地的传统话语体系中,“天下”在很长时间内是没有“条约边界”的“有疆无界”状态。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政府在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时,首次在国际文书中将“中国”作为正式国家名称使用,这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具有主权国家性质的条约,标志着传统中国的“王土”观念开始向近代民族国家的领土意识转变。“中国”具有了表示清政府直接管辖领土范围的含义,“天下”和“中国”出现了重合,清朝的“臣民”(国民)相对于西洋人也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即“中国人”。也就是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国家疆域从传统的“天下国家”的“有疆无界”迈入主权国家“有疆有界”状态的标志。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要推动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研究,从历史和现实维度推出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推进边疆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把握特点,准确诠释中华民族历史
从中华大地上人群划分的传统看,中华民族是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在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凝聚而成的命运共同体。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五方之民”的划分标准。秦汉以后出现的“华夷之辨”是为争夺“正统”而出现的人群划分,并没有准确、具体的指向。从“天下国家”的视角来看中华大地历史上的人群凝聚,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历代王朝的兴替主导着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主体人群的凝聚,比如夏人、商人、周人、秦人、汉人、晋人、隋人、唐人、宋人、辽人、金人、元人等;二是历代中央王朝之外的众多政权主导着局部地区的人群凝聚,比如匈奴人、乌桓人、鲜卑人、越人、突厥人、高句丽人、渤海人、吐蕃人、南诏人等;三是为争夺“正统”而出现“华夷之辨”的同时,也强调“华夷一家”“天下一体”,推动中华大地上的人群实现着超王朝和政权的凝聚。“五方之民”、“华”与“夷”、“中国人”、“中华民族”是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的不同称谓。
中华大地上的人群凝聚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因此,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就不能忽略“五方之民”“华夷一体”等传统观念视角,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上民族人口流动、凝聚为一体的过程,准确诠释中华民族历史。
(作者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云南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