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昆明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小学日常教育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5日 11:22:27  来源: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网站

  原标题:昆明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小学日常教育

  近年来,昆明市中小学(幼儿园)立足教育主阵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因地制宜,系统规划育人工作,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通过非遗传承、节庆浸润、家校协同、学科融合、实践育人等多元路径,打造“文化传承+实践赋能+协同共育”三维育人体系,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非遗拓印溯根脉 文化符号启认同

  东庄小学开展“寻城市印象·探非遗印记”主题活动,将民族团结元素融入瓦当拓印体验。非遗导师深入解读文化符号与民族故事,引导学生在拓印实践中体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密码。学生们亲手创作多幅瓦当拓印作品,在“纹路对话历史、色彩编织团结”的实践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的理解。活动同步举办民族文化分享会,学生结合《格萨尔王传》等经典畅谈交融感悟,播种“美美与共”的成长信念。

  节庆赋能润童心 民俗共情筑同心

  昆明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同德校区以“二月二·龙抬头”为契机,创新“三龙联动”主题活动:大班“成长龙”以朱砂启智、开笔明礼传承尊师之道;中班“运动龙”借赛龙舟、舞龙灯锤炼体魄;小班“威威龙”通过创意绘画绽放民族文化想象力。全园师幼身着民族盛装,沉浸式体验春饼制作、评书《金豆开花》等民俗,在“服饰共美、美食共品、故事共情”中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根基。

  家校协同拓路径 课后服务育新苗

  新迎第二小学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依托民族体育活动、文化共育课程等载体,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惠及千余个家庭。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家长会、家委会及“教学开放日”,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联动家庭社区。创新“5+2”课后托管服务,开设民族体育、非遗体验课程,邀请家长参与校园德育活动,形成“家校社”资源互补、责任共担的育人新局面。

  学科融合强根基 思政一体塑格局

  桃源小学以“思政育人一体化”为突破,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范式。通过青年教师课堂竞赛,推动语文、数学、英语等五大学科深度融入民族文化基因:语文课堂品读《七律·长征》解码红色精神,数学课堂创设“民族村寨建设”情境诠释团结伟力,英语课堂以“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科学课堂探究生态智慧传承科技文明,体育课堂融入竹竿舞等项目激扬团结力量。竞赛特邀市(区)教育专家指导,形成“跨学科联动、多维度渗透”的思政育人新体系,凝练出可推广的校本经验。

  实践育人砺担当 知行合一固信念

  明通小学以社会实践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构建“红色基因传承+创新实践赋能”育人模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结合“五史”学习教育,组织学生清明祭英烈、走访老战士,在零距离对话中体悟革命精神;创新开展“党史故事少年说”“学雷锋争先锋”活动,以青春视角讲述红色记忆。拓展实践场景,凝聚团结共识:校内举办民族团结主题宣讲,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校外组织学生走进现代农业园、互联网教育中心,通过科技实践感知民族复兴伟力,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坚定文化自信。多维实践突破“重知识轻能力”的育人瓶颈,学生民族情感日益深厚,团结奋进、争做先锋的行动自觉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以行促知、以知笃行。(昆明市民族宗教委)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