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正文
德宏州加快建设各民族互嵌共融和谐家园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1日 15:24:25  来源: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

原标题:德宏州加快建设各民族互嵌共融和谐家园

近年来,德宏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抓手,坚持从日常做起,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平台和载体,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构建共居共融的社会共同体

优化服务布局,夯实治理基础。在人口密集社区科学配置养老服务中心等便民设施,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体系,出台《德宏州“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优化户籍政策。在易地搬迁新村和城市新区建设多民族共居社区,打造梁河县和谐社区等9个各民族互嵌式示范社区,全州建成76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为各族群众常态化互动提供空间保障。

强化就业联动,驱动共同发展。组建8家劳务合作社,打造“遮放贡米之乡”等幸福里社区;在115个易地搬迁安置点设79个就业服务站点,转移就业2.28万人。依托东西部协作,在北京等地设立劳务协作站及服务机构,通过双向劳务输出推动就业共融与产业协作。同时组建咖啡、酸茶产业联盟,举办圆桌会、技能比拼等活动,融合青年创业兴乡、非遗传承,凝聚边疆青年投身特色兴农合力。

深化浸润教育,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为抓手,建成2个博物馆,加大非遗挖掘保护力度,傣族剪纸、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成功举办云南省第十三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创作推出《刀安仁》《滇缅公路·爱国记忆》等一批体现“四个与共”“五个共同”的文化精品。建成4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0多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57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及11个街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生活。

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发挥社区党组织引领作用,以城市基层党建“一号工程”为牵引,实施22个“书记领办”项目,推动资源下沉。建立973个住宅小区业委会(物委会),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居民公约与环境建设,打造“红石榴之家”“红石榴驿站”等活动阵地。推动“智慧党建”与政务平台融合,实现社保等高频事项“线上线下结合”“一站式办理”。科学划分3.4万个“10联户”网格,选配4万名各族党员、志愿者任网格长、网格员,形成全覆盖管理体系。借助“火塘议事会”等传统形式,开展“邻里恳谈会”等活动解决社区问题,推进州、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运行,建成483个中心,实现乡镇全覆盖,高效化解矛盾纠纷4342件,化解率达97.8%。

强化思想引导,深化情感认同。以常态化宣传教育为抓手,通过“德宏好声音——农村小喇叭”“三微一端”等数字化矩阵,联动“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等载体,将民族团结故事融入群众生活日常。全州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节庆展演等多种形式,开展主题宣讲和演出5000余场次。

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

分层分类推进教育融合,筑牢思想根基。针对不同学段、地域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构建分层分类教育体系,在校园、社区营造语言环境,通过“普通话小课堂”“民族故事分享会”“双语小主播”等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语言互通、情感联结。全州大中小幼一体化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出精品课程“边疆少年心向党”,厚植青少年爱党爱国情怀,打破传统课堂局限,开发“行走的思政课”,将课堂延伸至边境村寨、红色基地、生态保护区,挖掘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践、乡村振兴成果的融合点,让理论教育“活起来”。广泛开展“小小石榴籽”“我与民族团结月”“中华民族一家亲·童心共筑中国梦”等主题班会,利用情景剧表演、知识竞赛、“家庭变迁故事”分享等形式,引导青少年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深刻领悟“五个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成长全过程,根植心灵深处。

拓宽视野促进交流互鉴,感知发展脉搏。聚焦“走出去”与“请进来”双向互动,整合青年创业协会、志愿服务组织等资源,打造“各族青少年民族团结同心营”系列活动。设计“参访馆校”“人工智能探索”“红色文化寻根”等研学路线,组织400余名各族青少年赴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开展团结进步同心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沪滇携手促振兴看上海、少数民族参观团等活动,实地探访博物馆、科技企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见证各地发展成就与民族团结场景。同步建立“手拉手”结对机制,与东部学校开展“云课堂共学”“书信手拉手”活动,打破地域隔阂,深化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感性认知。

研学体验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挖掘德宏州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资源,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载体,打造11个“红色基因传承”“民族文化体验”“生态发展实践”研学品牌。在“红色基因传承”线路中,依托“重走抗战路”“聆听老兵故事”触摸滇西抗战印记,通过沉浸式实践,引导青少年从“旁观者”变为“传承者”,激发爱国情感与文化认同。

阵地服务推动情感共鸣,搭建友谊桥梁。以社区“儿童之家”、青少年宫为主阵地,常态化开设“葫芦丝课堂”“傣族剪纸课”“目瑙纵歌体验课”等传统文化项目课程,组织“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七彩假期”夏令营、“社区文化大篷车”等活动,全年服务各族青少年及家庭5万人次。通过“课内+课外”“学校+家庭+社会”模式,搭建兴趣培养与交流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族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踊跃参与爱护环境、创建文明城市等社会志愿服务实践活动300余场次。

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推动民族互嵌共融

强化政策引领,夯实融合根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州文旅发展规划及重点任务清单,制定《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方案》等,明确“以文促融”特色路径,细化“文旅+民族团结”目标任务,为全域旅游促“三交”提供顶层保障。同步策划生态康养、非遗体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线路,以线路规划引导各民族在旅游中互动融合,其中“孔雀之乡·沿边民族团结之旅”入选云南10条主题线路。

强化宣推引流,厚植“德宏热度”共融基础。构建“1+5+N”新媒体矩阵,创作3000余个短视频,携手中央、省、州媒体及抖音等网络平台,紧扣春节、目瑙纵歌节、泼水节等节点开展宣传,形成强大“德宏热度”;举办“百城万人泼水节”“5·19中国旅游日”等50余场活动。聚焦人才培养,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通过召开文旅工作会、专题培训、景区业务培训等提升从业人员能力,将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贯穿节庆、景区、文博场所全过程,推动从业人员成为文化传播者与交融践行者;成立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景区联盟,发布“进景区”倡议书,凝聚行业合力,让服务过程成为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微场景”。

深挖文化内涵,提升展陈质效。系统挖掘文物古籍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证,在德宏州博物馆、南甸宣抚司署等重点场所优化展陈内容与解说体系,聚焦“五个共同”,以更鲜活的方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依托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刀安仁故居等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教育基地与非遗传习场所深度融合景区发展,打造“红色文化+非遗体验”特色旅游品牌,让游客在沉浸式参与中深化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激活特色资源,打造文旅品牌。立足民族文化富矿,创新打造“民族节庆促铸牢”德宏品牌,持续提升泼水节、目瑙纵歌节、阿露窝罗节、阔时节等传统节庆影响力,策划推出非遗展演、民族体育竞技、“德宏特色小吃名店”评选等特色活动,推动民族节庆与文旅体验深度耦合,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元平台。

责任编辑:赵津津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