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赵津津)9月22日,在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专场上,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宁亚宁介绍,省农业农村厅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群众增收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纽带,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抓手,持续推进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一幅幅乡村美丽、产业兴旺、百姓富裕、民族团结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民族地区群众持续增收。省农业农村厅通过实施两轮促农增收三年行动,强化本地就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挥公益性岗位保障作用等多重举措,龙头企业已覆盖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和90%的行政村,总结推广10余种联农带农模式,农民充分享受到了产业发展收益。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14.9万人,其中脱贫人口359万人。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脱贫县增长6.4%、边境县增长6.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推进民族地区农业提质增效。省农业农村厅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聚焦“1+10+3”重点产业,农业投资规模连续3年居全国前列,14个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从2021年的2万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2.75万亿元。农产品出口规模稳居西部省区市第1位,咖啡、鲜切花、烟草及制品出口额全国第1。边境地区建成数字农业创新示范基地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多地在特色农产品生产领域成为全国或全省标杆。如芒市成为全国最大的冬季双色鲜食玉米生产县,勐腊县天然橡胶产量位居全省第1位,腾冲市油料产量位居全省第2位,陇川县、澜沧县和勐海县甘蔗产量位居全省前5位。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和美宜居。省农业农村厅紧盯“1+1+5”重点任务,分区域、分类型梯次推进1200个“乡村振兴村”、3万个“提升村”建设。截至目前,村庄卫生户厕覆盖率、生活污水治理率、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分别达75%、55%、92%,较2022年大幅提升。通过绿美乡村三年行动,全省建成绿美乡镇200个、绿美村庄400个、美丽庭院24.8万个。
深度推进交流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三年,楚雄彝绣产业产值从8亿元增长至11.3亿元,绣娘人数从5.7万人增至6万人,人均年收入实现翻番,经营主体从538户扩展至2233户。漾濞县阿尼么村借助沪滇协作机制,创办“乡村好歌汇”吸引游客,去年营收突破600万元。这条基于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交流的乡村全面振兴路径,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更激发了各族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与干劲,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