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正文
边疆人民心向党 民族团结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8日 16:56:22  来源: 民族时报

原标题:边疆人民心向党 民族团结谱新篇

金秋时节,滇西南边境线上的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古朴雄浑的木鼓声响起,各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共庆佤族传统新米节。大家分享新米、歌舞祈福,欢声笑语萦绕边寨,勾勒出一幅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生动图景。

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寨结出幸福果

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是西盟县典型的传统佤族村落,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干栏式建筑、节庆歌舞等佤族原生文化形态。近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永俄寨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并依托“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金字招牌,逐步走出一条文化赋能、旅游兴村的振兴新路。

永俄寨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特色村寨为核心,联动佤山天池、民族团结盟誓塔等自然人文景观,系统性挖掘佤族民俗、原生态歌舞与民间传说,积极传承佤族织锦、打铁、弓弩制作等传统技艺,不断夯实乡村旅游的文化根基。在此基础上,村寨积极拓展边关风情游、红色文化游、民族体验游、养生休闲游等多元业态,推动“文化资源”向“品牌效益”转化。

“党的政策让我们寨子变美了,日子也更有奔头。”村民娜能说。

新米节期间,各族群众共同打新谷、舂新米、制作粑粑,分享丰收喜悦。大家手拉手围成象征团结的同心圆,跳起欢快的圈圈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

“我们各族群众都是一家人,团结一致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马散村四组村民扎体说。

如今,永俄寨各族群众团结协作,共同发展佤族织锦、生态茶叶等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旅游与传统经济互促共进,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一幅产业兴旺、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幸福边寨画卷,正在西南边疆徐徐铺展。

殷殷嘱托记心间 团结精神永流传

在西盟县勐卡镇佛殿山丫口,一座高约3米的石塔庄严矗立——这是“民族团结盟誓塔”。当年,西盟籍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签字代表拉勐、麻哈允、李保等人回到佤山后,带领上千名各族群众每人捡一块石头垒成石塔,象征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发出“一心一意跟党走,海枯石烂不变心”的铮铮誓言。

作为签字代表李保的后代,西盟县拉祜族文化促进会理事李扎俄时常来到塔前,为年轻干部和学生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

“在誓词碑精神的鼓舞下,各族代表历经考验,无一人背叛誓言。”李扎俄说:“作为后人,我们要牢记誓言,继承民族团结精神,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并通过言传身教,让民族团结精神代代相传。”

一年来,民族团结盟誓塔已成为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的重要地标。络绎不绝的干部、群众和研学团队前来瞻仰学习,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聆听往事、感悟精神,让跨越时空的民族团结信念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每次来到盟誓塔,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勐卡镇干部职工李健菠感慨道:“作为新时代的边疆建设者,我们要将这份团结精神转化为实干力量,共同守护好、建设好我们的美丽家园。”

如今的西盟,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守祖国边疆,共建美好家园。民族团结之花在西盟佤山大地常开长盛,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谱写出一曲边疆幸福新乐章。

责任编辑:赵津津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