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江: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临沧市双江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举措,精准发力,用看得见的温暖、摸得着的实效,书写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答卷。
在沙河乡允俸社区景亢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已融入日常的烟火气。每天,身着傣族筒裙的群众都会和游客一起,踩着嘎秧舞的鼓点转圈,捧着滚烫的古树茶唠家常,聊起咖啡园里即将成熟的果实。
“游客和我们一起跳嘎秧舞、品古树茶、一起喝咖啡,就像一家人一样。”傣族群众俸玉花满心欢喜地说。“共舞品咖”的日常,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景亢的山水间常开不败。
双江县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将民族节庆、民间民俗活动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元平台,组织开展多领域多样化的活动,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带动旅居产业发展。2024年,全县旅游接待259万人次。
2025年,双江县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2期,培训200余人次;召开民族团结进步座谈会2次,参与人员达300余人次。深入挖掘大文乡千信‘圈控起义’教育基地和双江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上报争取到11家民贸企业贷款贴息补助资金1724.54万元,全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双江县实施了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和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等项目,大力支持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着力打造‘一品冰岛·茶香双江’品牌,不断增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两个主引擎’的动力,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罗恩周说。
近期,邦丙乡南直村的布朗族群众带着两台崭新的织布机,送到勐勐镇千蚌村忙品组。这两台织布机,装着布朗族群众的心意,也载着两族世代交好的情谊。当拉祜族同胞们接过织布机时,眼里闪着光,这不仅是民族技艺的“重生”,更是民族团结的“接力”,就像一颗火种,在代代相传中点亮更多人心。
拉祜族群众张文珍感慨道:“南直村的布朗族同胞送给我们两台织布机,增强了我们两个民族的团结。以后我们也能传承民族的手工服饰了,未来,我们两个民族一定会深入交往。”
县民族小学把“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贯穿课堂内外,谱写了各民族学生共通共融、共同进步发展的新篇章。2024年1月,该校被评为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
县民族小学教师王芳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照亮民族团结进步的灯塔。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我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深入分析,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大家庭的认同;在课堂外,学校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学习中,领略优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凝聚共识的纽带。我县一直用心架好这座“桥”,健全双语教育体系,确保在校少数民族学生100%掌握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目前,全县普通话普及率已达90.3%。推广普通话,让各族群众能顺畅分享致富经验、交流文化情感,真正实现“话同音、心相通”。
“我来到双江以后,深切感受到双江各民族之间十分团结、融洽,民族团结进步氛围浓厚,民族团结工作落实到位,取得的效果也很好。”援双银龄教师邓思庆说。走在街头,他体验到各族群众笑脸相迎的温馨;在校园里,他更看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生动实践,各族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课后手拉手参与民族文化活动,这份纯真的团结,让他更加坚定了“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的决心。
从校园课堂到街头巷尾,从城镇集市到美丽乡村,双江县各族人民同心相守,用一个个生动的实践诠释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记者 张海妹 李贞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