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临沧中院践行“三好”嘱托——法治护航民族团结 忠诚守护美丽边陲
近日
《中国民族报》刊文
《云南临沧中院践行“三好”嘱托——
法治护航民族团结 忠诚守护美丽边陲》
聚焦临沧市中级人民法院
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不断加大‘三好’法院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以‘时代楷模’鲍卫忠的精神为感召
凝聚起全市法院创建合力
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遍边疆四季
↓↓↓
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自此,“三好”嘱托成为临沧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号角。在这份感召下,临沧市中级人民法院如同一座坚实的法治堡垒,将扎根边疆、守护团结的初心,熔铸于护航伟大复兴的法治实践之中。
“我们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不断加大‘三好’法院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党的民族政策明方向、定思路,以‘时代楷模’鲍卫忠的精神为感召,凝聚起全市法院创建合力,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遍边疆四季。”临沧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鲁军说。
用“鲍卫忠式”的情怀担当奉献,建设好美丽家园
“佤山有幸埋忠骨,赤子长存人世间。”2021年10月21日,因过度劳累、积劳成疾,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鲍卫忠突发疾病,倒在办公桌旁。两天后,因医治无效,他的生命定格在45岁。
2023年5月30日,追授鲍卫忠同志荣誉称号表彰大会在昆明举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共云南省委分别追授鲍卫忠同志“全国模范法官”“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23年6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再次召开全国模范法官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以四级法院同步视频会议形式,学习宣传鲍卫忠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2023年12月,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时代楷模”鲍卫忠是以法治护航民族团结的新时代好干部。临沧中院通过广泛开展“对标‘时代楷模’,争做鲍卫忠式好干警”学习活动,让“矢志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基因品质在法官干警中不断传承。
忆起鲍卫忠,临沧中院的法官干警都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他曾为一个标的5000元的案件,先后6次、累计行程400多公里赶到当事人身边反复调解,只为消弭纠纷、化解心结。而这,只不过是他千百次为群众服务中的平凡一幕。
“要像鲍卫忠一样,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里。”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勐库法庭的年轻法官俸明荟,创新提出“四杯茶”调解工作法走近各族群众。该工作法源于勐库深厚的茶文化,通过“一杯消消气、二杯说说事、三杯谈谈心、四杯握握手”四步法,以茶为媒,以情解法,让每一位当事人对司法的温度可感可知可触,让纠纷在茶香中消融。
2024年6月,云南法院首个以鲍卫忠命名的调解室在勐库法庭挂牌,俸明荟在“接班”时精研“鲍卫忠群众工作法”,决定将鲍卫忠“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依靠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办案理念传承下去,让辖区矛盾纠纷在诉前、诉中,在“四杯茶”的茶香中悄然化解。
和俸明荟一样,临沧中院法官干警循着鲍卫忠的足迹,把“以心换心”投入到每一个岗位上,落实到守护群众生活之美、边关之美、生态之美的实践中。
“我们深入探索边疆民族地区特色司法模式,着力构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帮扶链’、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链’、生态文明建设‘保护链’,助力建设好美丽家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鲁军说。
当产业帮扶、法治广场、电商直播培训等一个个助农项目落地生根,“自然村长”“网格法官”“法治副校长”等多点位献计出力,乡村发展的动力持续增强;当涉农、涉企纠纷被妥善化解,一系列破产企业、烂尾项目被盘活复工,地方产业、经济回归发展正轨;当“澜沧江司法论坛”达成司法合力,全国首份名茶保护司法合作框架协议顺利签署,一批涉茶、地理标识等知识产权案件妥善审理,临沧生态产业绿色发展司法屏障越垒越牢固……临沧中院将法治融入地方发展,让边疆大地各族群众绽放笑颜。
把“司法智慧”融入社会治理,维护好民族团结
“如我在诉”“小案不小”,一直是临沧中院秉持的司法理念;立足审判职能,助力边疆社会治理,始终是临沧中院回答的重大课题。
乌木龙彝族乡共居住着13个民族,各民族之间存在着语言、习俗、文化等差异,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纠纷。曾任永德县人民法院乌木龙人民法庭庭长的罗青松法官,创设“帕帕窝(意为‘好好说’)调解室”。他联合村“两委”成员、长者等力量,构建以“双语调解员”为主导、“双语法官”指导的特色调解模式,将法律适用和民族习惯、村规民约结合起来,把调解室搬到群众家里,让各族群众的烦心事在火塘边、田地里就得以解决。
多年来,临沧中院始终把“铸牢”作为民族地区司法工作主线,以提供多元化司法服务为出发点、以便民利民司法举措为着力点,打造出“帕帕窝”“共融”等12个“法治+”民族特色调解室,让法治精神与民族传统交融共生。在遵照法律事实和裁判依据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各民族传统习俗,让法律智慧在民族地区落地生根,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注入司法温度。
临沧山区面积占97.5%,农村人口占84.9%,加上多民族聚居、边境线绵延的特殊市情,基层治理难度大。多年来,临沧中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多方联动、多元参与、共建共治”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一站式”多元调解纠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以立、审、执一体化的“中心法庭—乡镇—重点村”诉讼服务模式,打造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临沧样本。
“我们一直在探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风民俗与矛盾纠纷化解相融合,并巧妙地运用到调解工作中,更好地促进基层社会治理,让各族群众在用法治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实践中,切实树立平等文明进步的现代法治观念。”鲁军说。
为了更好地适应临沧山高路远的地理特点以及多民族共融共生的社会形态,临沧中院还打造出“无讼临沧”可视化调解平台,以科技赋能,实现更加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时至今日,临沧中院智慧诉服已实现辖区乡镇全覆盖,“无讼临沧”数字化调解平台创新推动诉前调解与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和社会治理体系网融通,让人民群众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极大降低了各族群众的维权成本。
为了讲好法治故事和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把“有意义”的司法实践用“有意思”的方式带到各族群众身边,临沧中院搭建起“法治+民族文化”传播载体——将“阿数瑟”的对子编成普法节目的段子,用加林赛欢歌唱响对党忠诚的赞歌,打响快板以案释法,演绎先进致敬楷模,充分发挥全媒体矩阵作用,不断推进“铸牢”宣传教育工作。
以精神引领凝聚合力,守护好神圣国土
团结花开绽边疆,砥砺奋进谱新篇。临沧中院主动融入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将司法服务转化为维护边疆繁荣稳定的生动实践。
100余场次巡回宣讲,2万余篇(条)事迹报道……随着鲍卫忠的事迹深入人心,临沧各族干部群众矢志不渝当好“收信人”、践行“三好”嘱托的信心和决心愈发坚定,守护好神圣国土的誓言在边疆大地回响不停。
在沿边村寨,法院“宣讲志愿服务小分队”“法治大篷车”来回穿梭,用巡回审判、以案释法让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更加贴近群众、深入人心,一场场“法治盛宴”凝聚起各族群众共同守边护边的共识和合力,构筑起“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法治守护墙。
新时代新征程,临沧中院将继续紧扣“铸牢”主线,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进历史,持续用司法行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地区牢不可破,与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丽和谐新画卷。(饶冬阳 孙文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