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正文
示范引领丨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昭通路径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3日 16:22:30  来源: “今日民族”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示范引领丨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昭通路径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就是要通过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创造社会条件。

东西部协作——昭阳区洒渔镇农文旅示范项目

  近年来,昭通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深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构建,持续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上的全方位嵌入。

  深化空间互嵌 构建融居格局

  空间上的互嵌融居是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基础,昭通市将促进各民族交错杂居、空间互嵌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各民族互嵌融居与支持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建成移民集中安置点21个、移民搬迁20.4万人,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373个,搬迁群众35.5万人,重构各民族居住格局,所有搬迁群众全部实行摇号分房“插花”安置政策,各民族实现同村寨共小组、同社区共单元、同学校共班级、同车间共班组。

鲁甸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立足昭通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实情,与省外274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开创“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点对点、一站式”劳务输出昭通模式,实现常年稳定转移就业250万人以上,推动各族群众在全国范围大流动、大融居,有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和主流文化圈。

  在“输出去”的同时,还致力于“引进来”。充分发挥昭通避暑气候优势,全面拓展旅游旅居业态、健全旅居服务体系、丰富旅居活动载体,今年6月以来全国各地的到昭避暑游客达1009.72万人次,各族群众在日常交往中打破地域与民族界限,共同享受昭通清凉气候、领略昭通秀美山川、体悟昭通风土人情。

  深化文化互嵌 推动互鉴交融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昭通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让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枝繁叶茂,在增进文化认同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精心培育“乌蒙石榴红”宣讲团和演出团,围绕新思想、新要求,统一制定宣讲提纲、分散开展宣传宣讲,融合各民族文化精品编排系列文艺节目,今年以来,深入机关、学校、社区等开展“讲”“演”活动560余场次,覆盖各族群众100万人以上。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征文大赛、亲子诵读、文艺创作等活动,形成一批民族文艺精品,引导各族群众树牢“四个与共”理念、坚定“五个认同”。

“乌蒙石榴红”宣讲团在卯家湾安置区宣讲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

  深入挖掘讲好“袁滋题记摩崖石刻”蕴含的祖国大一统故事,“扎西会议”故事,“大国重器”(白鹤滩电站)故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故事,“同护赤水河、共圆中国梦”的故事,将祖国大一统、民族大团结、“三交”史实和各民族互嵌发展理念嵌入景区景点讲解中、体现在交流联谊活动中、融合到社区生产生活中,润物无声把共同体理念嵌入各族群众心灵深处。

  2024年8月29日,昭通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在昭通学院成功举办。会议聚焦袁滋题记摩崖石刻所蕴含的“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历史文化内涵,邀请16位省内外专家学者作主旨发言,从历史叙事与现实意义两个维度,系统阐释了“五个共同”的深刻内涵。

  2025年1月,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中,各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共同参观了“云南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十周年成就展”。大家深切感受到云南与昭通在民族团结、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由衷赞叹这片土地发生的深刻变迁。

  2025年5月,“乌蒙石榴红”巡回演出团深入昭通全市11个县(市、区)的各个乡镇,开展系列文化展演。演出紧扣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精神,以昭通本土民族团结故事为主线,融合各民族艺术元素,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受到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这一系列持续深入的文化活动,生动传递了“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念,将其深深植根于各族人民心中,成为内化于骨髓、外化于行动的坚定信念与永恒追求。

  深化经济互嵌 促进共同富裕

  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昭通市立足资源禀赋,紧抓东西部协作上海定点帮扶昭通机遇,与东部结对地区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东西部协作双方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助推昭通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

大关县靖安易迁安置区产业大棚喜丰收

  2021年以来,上海市在昭通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财政援助资金31.54亿元,实施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教育和医疗帮扶、乡村建设等项目757个。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帮扶资金1.76亿元,协作帮扶项目的落地惠及14.4万户62.03万人。上海市以共建、援建形式在昭通市建设帮扶车间76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3749人。东西部共建昭阳经开区、鲁甸工业园区、永善工业园区、威信智慧物流产业园区、镇雄工业园区等园区10个(农业产业园4个),组织引导97家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和扶贫车间,完成投资25.72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7915人。

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苹果分拣 马进荣 摄

  与此同时,两地还强化产销对接,在消费协作上持续发力,通过举行“昭通市农特产品展销推介活动”等消费协作专场,在上海市设立消费协作专馆、专区、专柜,推动东部企业采购昭通农特产品,借助媒体客户端、直播带货等形式,直连消费端“最后一公里”与原产地“最初一公里”,让昭通苹果、竹笋、 马铃薯、天麻、花椒等优质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进入长三角地区千家万户,两地建立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直采直供”基地18个,打造消费帮扶品牌1个,四年来,上海市累计采购和帮助昭通销售农特产品金额达13.45亿元。

  9月24日,一场以“共享绿色生态·畅想昭通苹果”为主题的2025年昭通高原特色苹果产销推进会在昭通国际会议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来自四川省、甘肃省、山东省等苹果主产区的100多家知名企业及300余名国内农业领域专家、行业知名学者等齐聚昭通,共探苹果产业发展新路径。

  深化社会互嵌 筑牢和谐根基

  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昭通市坚持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基层治理更有成效,在维护民族团结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大力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运行,推动综治中心与矛盾调解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等“多中心合一”,累计建成市级综治中心1个、县级综治中心11个、乡镇综治中心150个、村级综治中心1406个。创新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2+5”工作机制,万名干部下沉一线开展命案防控攻坚,齐心协力抓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以373个易迁安置点和21个移民安置点为重点,建立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体系,不断优化社区管理平台,配套党建、安居、乐业等5个功能性板块及概况、文化、积分等6个辅助性板块,在民生保障、消防安全、社区治理3个领域分类亮灯实行“红黄绿”精细管理,通过“红黄绿”分类建档、分级管理、分策保障,实现大数据集合、优质化服务、多元化帮扶,确保数字化识别不漏一人、网格化服务不少一人、精准化施策不差一人,有效破解社区治理中的难点、堵点、痛点,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深化心理互嵌 凝聚情感共鸣

  心理互嵌是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共同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基础。昭通市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十促”活动为抓手,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举办“石榴花开乌蒙山”书法美术摄影展、“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亲子诵读大赛、“红领巾爱国防,石榴籽一家亲”青少年军事夏令营活动、“乌蒙石榴红 籽籽心向党”各族青少年研学活动和各民族共庆的火把节、花山节活动等680余场次,引导各族群众深化对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认识和认同。

“乌蒙石榴红 同心共筑梦”巡回演出进学校

  建立情感联结机制,广泛开展“心连心”“手拉手”等结对联谊,丰富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举措,建成“一老一小”一体化关爱服务阵地20个,日均服务保障留守老人1500人。创新假期集中托管留守儿童举措,开设智力开发、体育锻炼、劳动教育、写字绘画、音乐舞蹈、诗歌朗诵、民族团结、“六防”安全教育等活动课程,2025年暑假集中托管1.6 万各族青少年,1663名志愿者活跃在基层,让“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纽带更加紧密。同时以暑期托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活动为载体,组织赴扎西会议纪念馆、鲁甸地震纪念馆、豆沙关五尺道等教育基地开展研学交流活动,持续以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诠释“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引导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昭通散杂居地区有着天然优势和坚实基础,下步工作中,昭通市将持续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个维度发力,以“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建设为牵引、高质量旅居产业发展为推动,奋力谱写各民族互嵌融居、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融美昭通篇章。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