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保山市腾冲市“文明+”着力打造边疆幸福之城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4日 15:03:36  来源: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网站

  原标题:保山市腾冲市“文明+”着力打造边疆幸福之城

  近年来,保山市腾冲市致力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旨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通过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文明+”模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边疆腾冲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明+”学思践悟以知促行。以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发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龙头带头作用,确保学习常态化、全覆盖。持续打造“艾思奇百姓宣讲团”宣讲品牌,创新推广“个十百千万”和“学思践悟行”宣讲学习制度,“4个100”宣讲队伍每年深入基层进行宣讲。充分发挥群众文艺队的辐射、示范和导向作用,将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融入文艺宣讲,用快板、小品等形式生动、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活用红色资源,和顺在艾思奇故居旁建成“能行好哲院”,创新打造“大众哲学大家说”理论学习交流平台,向游客和群众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努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明+”城市品质提档升级。坚持“城市公园化、园区景区化、村寨景点化、产品礼品化”的理念,着力于山、水、田、园、林、路的打造,启动实施了城市公厕、大盈江流域综合治理、道路绿化亮化提质改造、老旧居民区、集贸市场等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巡查修缮力度,每年维护修缮路面、人行道10余万平方米,改造道路缘石坡上千处,规范行业窗口、商场超市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卫生间、母婴室100余个,建成城市公园73个,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99%。持续开展交通专项整治,以“零容忍”的态度严管城市主次干道;采取优化总量、扩大增量、盘活存量的方式,建设公共停车场42个,新增街巷停车泊位6800个,从源头缓解“停车难”问题。加强市场规范化管理,每周开展1次联合集中整治,对集贸市场、商场超市等经营行为进行规范,督促市场主体加强对商铺、摊位的日常管理,建立“红黑榜”制度,倡导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文明经营。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开展城区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村庄保洁专项行动,组织“烟头不落地,腾冲更美丽”捡烟头有奖兑换活动等;网格单位、各乡镇(街道)、村(社区)每周五对网格区、单位内外、集镇及集镇沿线环境卫生进行一次集中整治,确保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取缔户外灯箱广告等违章占道建筑,查处大货车抛撒滴漏行为,地毯式清理居民区和主次干道乱贴乱画小广告,城市品质得到有效提升,环境卫生显著改善,公共秩序明显好转。

  “文明+”城乡文明融合发展。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围绕文明和谐、宜居宜业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文明创建进一步向基层深化拓展,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创建工作无死角,城乡全域共享文明。以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等为重点,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城乡面貌持续改善。不断推进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机制建设,修订完善村规民约320条,修编制定家风家训300多篇,组织开展“寻找最美村规民约”活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覆盖率达100%。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整治行动,设立“红黑榜”“道德榜”,发挥党员干部、“五老”人员示范带头作用,移风易俗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摒弃陈规陋习,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截至目前,腾冲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5个、省级文明村镇16个、全市文明乡镇创建比例达100%、文明村镇创成率达98.2%;成功创建市级以上文明家庭337户,其中全国文明家庭2户。

  “文明+”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将15个城市社区划分为152个网格、368条街巷,成立网格党支部105个、街巷党小组195个,形成“市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部—网格党支部—街巷党小组”的五级城市网格组织体系;同时,健全乡、村、组三级农村组织体系,探索农村基层“五治融合”治理模式,153个村(社区)实行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151个村(社区)建立“新乡贤”议事制度,117个村(社区)实现“互联网+网格治理”“互联网+政务服务”。积极探索抓党建促网格精细化治理新方法,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刑事案件、八类案件、盗窃案件数量同比分别下降27.6%、15%和41.3%;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和合法利益,提高群众满意度;立足服务民生,强化群防群治,打造“枫桥式派出所”,自发组建“龙江义警”“和顺乡贤”“老娘舅”调解队等一大批群防群治队伍,筑牢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合力打造规范有序、平安和谐、开放文明的城市形象,切实维护腾冲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文明+”文明新风蔚然成风。积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与群众生活“同频共振”。全覆盖建成22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建县、乡、村三级文明实践队400余支,打造艺术改变乡村、脱贫改变乡村、书香改变乡村、文明改变乡村、戍边改变乡村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示范点,将实践阵地延伸到群众家中、田间地头,构建“组组行动、户户参与、人人有责”的文明实践新格局。组建农业科技人员、土专家等宣讲队伍,构建“五级联动”格局,持续打造“艾思奇百姓宣讲团”宣讲品牌,采取板凳会、火塘会、田埂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语言深入开展主题宣讲600多场次,真正做到理论宣传“活”起来、“火”起来,把党的声音有效传播到群众心中,凝聚起发展“向心力”。猴桥镇猴桥村探索以“火塘会议”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路径。以火塘为阵地,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等任务,把“火塘会议”开到村寨、群众家中。自2019年11月以来,共开展各类火塘会306次,其中理论宣讲51次、政策宣传204次,还商议重点事项、解决了诸多矛盾纠纷,猴桥村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

  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为党和群众联系的纽带,着眼满足群众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一月一主题”文明实践活动,结合“我们的节日”、丰收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移风易俗、文化文艺、法律咨询、医疗帮扶、助学支教、邻里互助等文明实践活动。为提升全市群众的文明素养,组织相关部门常态化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养宠、文明礼仪、文明上网等主题文明实践活动,涵养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气。

  “文明+”启智润心立德树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创建,培养“文明人”,建设“文明城”,持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深入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系列活动,推进经典诵读、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进校园,组织未成年人参与学校、社区和公共文化设施等文明实践活动,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41个,建设与劳动相关的兴趣小组、社团420个。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公共文化设施、宣传文化阵地,开展“碟上传友善 创意绘新章”“绘富强新貌 展少年宏志”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广泛开展文明礼仪线下线上教育引导,运用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传播主流价值。

  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头作用,以推荐宣传各行各业先进人物为着力点,推动崇尚英雄、尊重模范、学习榜样成为社会风尚。进一步健全完善先进典型培育选树制度,发动基层群众分层推选各类先进典型,使评选推荐的过程成为宣传教育的过程,让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都学有榜样、行有示范,选树了101名群众身边先进代表人物,其中包含全国道德模范2人、云南省道德模范8人、“云岭楷模”2人、“中国好人”2人、“云南好人”4人1个队伍、“新时代云南好少年”3人。通过引导全市人民群众学习身边的好人好事,见贤思齐。向上向善、文明礼让、孝老爱亲、扶弱济贫逐渐成为社会主流,腾冲大地构筑起了崇德向善的精神高地,汇聚起了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文明+”以文化城培根铸魂。腾冲市牢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不断汲取营养,擦亮城市文明底色。以“世界腾冲·天下和顺”为城市品牌,全方位、多维度承载展示“万年火山热海、千年古道边关、百年翡翠名城、浴血抗战保家”的文化符号,赓续城市文脉。充分发挥国殇墓园、滇西抗战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大力开展“旗帜红边”“感恩教育”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在边疆地区持续深入开展。结合历史文化特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脑、入心,在广场、公园、社区设立公益广告景观小品35处,成为游客和市民的打卡热点。管好用活19个文化站、220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0个文化大院,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丰富城乡文化供给。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编印《大众哲学简明读本》《阳温暾小引》《家国情怀》等一批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读本,创作《信仰的火炬》《天地正气》《腾越魂》等一批文艺精品。依托“艾思奇百姓宣讲团”深入边境村寨围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进行广泛宣讲,加大教育和文化扶持,在边境村寨开展各种科技培训、法律宣讲、送戏到边境等活动,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导边境各族群众树立国家意识、国门意识和国土意识,真正实现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腾冲市民族宗教局)

责任编辑:王静姝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