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繁荣发展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共同繁荣发展 >> 正文
楚雄州“指尖发力”绣出市场主体倍增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2日 10:51:51  来源: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网站

  原标题:楚雄州“指尖发力”绣出市场主体倍增新图景

  近年来,楚雄州以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破题,推动彝绣实现从深山技艺到文化产业新图景的跃升,跑出市场主体倍增“加速度”。

  政策引领,筑牢主体倍增根基。楚雄州以“双创”理念引领彝绣文化产业变革,成立由宣传部门牵头抓总的彝绣产业专班,出台37条支持政策及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构建“政策引领—平台赋能—金融支撑—数字驱动”全产业链生态。制定实施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手工刺绣生产技术》团体标准并通过国家标准信息平台发布,“楚雄彝绣”集体商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成为全国首个非遗服装服饰类区域公用品牌,为市场主体规范发展、规模化壮大提供保障。同时,成立彝绣现代产业学院,全国首创“彝绣贷”“彝绣保”“彝绣邮”“彝绣标”等11项举措。联合新华社启动运行全国首个“新华·楚雄彝绣产业发展指数”“新华·楚雄时装周指数”。产业发展指数运行结果显示,2023年,楚雄彝绣品牌化同比增速达34.45%,品牌价值显著提升;产业规模化指数达123.86点,标志着彝绣文化产业由传统手工作坊向现代规模化经营转变。全省金融机构累计为彝绣经营主体提供优惠贷款4.29亿元,降低物流成本近40%,为绣娘提供1.2亿元意外风险保险,有效破解经营主体发展中的资金、物流难题,为市场主体增长扫清障碍。

  数字赋能,激活主体发展动能。建立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自主研发AI纹样生成系统,使“老虎笙”“马缨花”等古老图腾通过算法重构成为时尚“流量密码”,既缩短彝绣产品设计周期,又推动传统纹样生活化应用,提升市场竞争力。园区智慧大屏实时呈现非遗“数字画像”:超5万名绣娘信息精准建档,1700余种传统纹样完成版权登记,线上交易占比超30%,以数字化手段助力经营主体拓宽销售渠道、优化生产效率。全州成功创建2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2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产业格局,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发展载体与空间,促进主体数量持续扩容。

  双向驱动,夯实主体倍增成效。通过实施彝绣关爱“一老一小”行动、“归雁回巢”计划及绣娘培训计划,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成77个彝绣车间、513个绣坊,为农村绣娘、残障人士、老弱群体创造大量就业岗位。6万名绣娘实现“背着娃、绣着花、养好家”,其中2000余名残疾绣娘稳定增收,庞大的就业需求与市场消费需求有力拉动了经营主体数量增长。2024年,全州彝绣产值跃升至11.3亿元;2025年上半年,楚雄彝绣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同比增长10.9%,总产值突破7亿元。市场规模扩大与经济效益提升,吸引更多主体投身彝绣产业,形成“主体增多—产业壮大—效益提升—主体再增多”的良性循环。

  国际拓展,拓宽主体发展空间。通过“走出去”,已与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2024年,楚雄彝绣出口订单达510万元,与意大利联名推出的刺绣包袋赢得国际时尚界青睐。借助沪滇、闽滇文化合作机制,推动楚雄彝绣与妈祖文化跨界融合,在全球1.2万多个妈祖文创店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目前,楚雄彝绣已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亮相北京、上海、纽约、米兰、巴黎时装周及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国际顶级舞台的非遗服装服饰品牌,持续彰显云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并与阿迪达斯、星巴克等国际品牌联名合作,推出200余款创新设计服饰,推动“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为市场主体打开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激发主体倍增活力。(楚雄州民族宗教委)

责任编辑:王静姝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