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丽江市玉龙县:非遗赋能文旅 民族团结共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9日 09:38:46  来源: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网站

  原标题:丽江市玉龙县:非遗赋能文旅 民族团结共谱新篇

  近年来,丽江市玉龙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作为重要纽带,在推动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同时,通过文化认同凝聚民族共识,持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切实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夯实基础,构建非遗保护体系。自1999年启动民间美术调查以来,玉龙县逐步构建起“系统开展普查建档—健全分级保护格局—强化资金政策支持”的立体化非遗保护网络。截至目前,全县已申报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省级20项、市级32项、县级387项,设立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4个、传承基地8个。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326人,其中东巴文化传承人77人,涵盖东巴祭祀仪式、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画、东巴舞、东巴纸制作等多个门类,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完整传承梯队。自2009年起,设立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项补助,改善传承条件,进一步增强传承人使命感与社会认同感。

  文旅融合,激发非遗时代活力。玉龙县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使古老文化遗产在现代旅游中焕发新生机。纳西族铜器制作、东巴文书写艺术、丽江木雕、东巴画、东巴纸制作技艺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已入驻丽江古城、束河古镇、白沙古镇等景区。同时,全县认定并公布县级非遗工坊共37家,其中28家年销售额突破3万元,4家年销售额超过50万元。吸纳251人实现固定就业,66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参与。玉龙县非遗中心整理上百件非遗产品清单,积极搭建工坊与企业、酒店民宿的桥梁,有力推动“非遗+旅游”的产业化发展。

  创新发展,打造特色文旅品牌。玉龙县一方面深耕非遗节庆价值,将纳西族“三多节”的保护与发展打造成非遗工作亮点。“三多节”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三多节”庆典活动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现场直播,28家媒体参与宣传报道,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达1.7亿人次。活动期间观众人数超40万人次,省外游客35000余人,商贸总销售额9000多万元,创下历史新高。另一方面,依托非遗资源创新体验项目,“做一天纳西人”乡村旅游项目整合白沙细乐、纳西族“班涛”制作技艺、纳西族豆腐制作技艺等内容,仅半年便接待国内外游客2.1万余人次。这类实践有效吸引年轻人加入传承行列,为非遗延续注入活力。

  文化传承,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玉龙县非遗保护工作始终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通过多种途径推动非遗传承传播。在宣传教育普及方面,纳西族勒巴舞在县幼儿园等近20所学校开展教学,玉龙中学将勒巴舞创新发展为课间操,实现体育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在传承阵地建设方面,全县设立宝山乡悟母东巴文化传习院,塔城乡依陇、陇巴东巴文化传承之乡,鲁甸新主东巴文化传承点等七处传承基地,其中鲁甸新主东巴文化传承基地为省级传承点,玉水寨东巴文化传承点正申报省级传承点,培养了大批年轻传承人。此外,玉龙县积极组织传承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显著提升玉龙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下一步,玉龙县将继续深化“非遗+”发展模式,通过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推动非遗工坊提质增效,促进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等措施,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为民族团结进步注入持久动力。(丽江市民族宗教局)

责任编辑:王静姝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