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文山样板”——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十年回顾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9日 09:38:19  来源: 今日民族

  原标题: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文山样板”——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十年回顾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南与越南接壤,国境线长438千米,居住着汉、壮、苗、彝等多个民族,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山区、原战区”为一体的自治州。十年来,文山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巩固和发展了经济繁荣、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乡间架起致富路。颜万荣 摄

  一、认真落实“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州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研究推进。实行州、县、乡、村四级书记同抓民族团结,作为各级党委(党组)考核的重要指标和书记述职评议内容,形成“书记抓、抓书记”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是制定系列政策文件。编制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制定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目标、措施和重点任务,一张蓝图绘到底。

  三是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建立民族工作委员制、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政绩考核、州委巡察以及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的重要内容,党的民族工作格局逐步健全。

  四是在法治化轨道上推进民族工作。做好民族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修订《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其中。颁布施行单行条例10 件、地方性法规3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边疆民族地区创新发展。

  二、认真落实“注重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一是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和“拥护核心、心向北京”实践活动,开设“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专栏,推出系列“文山故事”。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征文比赛等活动。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进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实施“红旗飘飘”工程,边境群众自发悬挂国旗。

  二是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8县(市)城区、42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街区、广场(公园)。实施民族文化项目 101个,打造《幸福花山》《锦绣如歌》等一批文化精品,三七文化、坡芽文化、老山红色文化成为文山民族文化亮丽名片。

  三是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开展“石榴籽一家亲”“青少年研学交流”等活动,全州4.3万人(次)青少年参与;深化“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畅享文山”活动,推出10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旅游线路,举办花山节、陇端节等活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开通劳务就业直通车,2024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8.55万人。与广西、昆明等地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作机制,打造文山市祥民家园、砚山县炭房社区、马关县南山幸福社区等一批互嵌式社区。

  三、认真落实“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重要指示精神,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723亿元,如期实现全州65.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819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县(市)全部脱贫摘帽的目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深入开展脱贫人口三年增收行动,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020 年的11542元增长到2023年的17388元,年均增长5.3%。

  二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和“农民增收一口清、基层治理一网兜、绿美建设一直抓”“三个一”行动,突出抓好产业、就业、联农带农富农、庭院经济等,8县(市)都建成绿美城市省级试点。突出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全域推广“五分钱”“一角钱”工程。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场会、全国西南片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培训班先后在文山市举行。

  、认真落实“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文山之干”的革命性举措推进文山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现代化。

  一是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力推进“三大经济”,突出抓好绿色铝、三七、现代农业、康养旅游四大重点产业,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9.11亿元,绿色铝综合产值达833.09亿元,是全国绿色铝产能最大的州(市)、“北铝南移”的标志区;文山三七入选农业农村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达413亿元;全链条推进“1+4+N”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1759.41亿元;推动景区提质、业态创新、文旅融合、康养旅居,2024年全州接待游客488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530亿元。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做好通高速、修铁路、建机场、造码头四件大事,云桂铁路建成通车,一步迈入高铁时代,保持文山砚山机场直达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航线稳定运行,各类公路通车里程从15814公里增加至21822.05公里,实现县县通高等级公路。德厚水库“滴水不漏”创造我国岩溶地区建坝新里程碑,珠江航运云南富宁港、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稳步推进,形成以500千伏砚山变、天星变、柳井变和500千伏富宁换流站为中心,220千伏变电站和开关站组成的主网架结构,110千伏电网延伸覆盖全部县级区域。

  三是民生福祉不断提升改善。出台认真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 19条措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45%,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4.8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42%;医疗水平持续提升,8县(市)综合医院和119个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标准,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07人、执业(助理)医师 2.73人;坚持像抓脱贫一样抓“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出台留守儿童关心关爱和未成年人保护10条措施,建成“少年儿童之家”5170个、寄宿制学校“希望澡堂”509个,精准管控 2.49万个危险水域,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实现全覆盖结对关爱。

  四是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西畴县、马关县分别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群众满意度达93.28%。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和《求是》分别报道文山州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

  五、认真落实“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不懈奋斗”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新实施平远片区“三区”建设。

群众在主题广场唱民族团结歌。徐爱萍 摄

  一是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实施“精神家园”“石榴籽”等五大工程,打造“民族团结贷、保、杯、游、共同富、英雄榜”产品矩阵,实施“拆墙透绿”工程,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举办美食大赛、篮球赛、丰收节等“石榴红”系列活动,探索形成民族地区综合治理“五联五促”模式。

  二是扎实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编制实施发展总体规划和“3815”战略行动方案,实施“调水入平”工程,建成辣椒、蓝莓等农业产业基地36万亩,引入美团优选、华芝百御等开展“农鲜直采”、蓝莓种植,逐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核心基地。

  三是扎实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区建设。建立“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网格治理模式,平远片区多年保持年度“零命案”,信访和矛盾纠纷明显下降,曾经的“吃饱饭,加满油,平远街,莫停留”变成了如今的“吃饱饭,加满油,平远街,游一游”。

  六、认真落实“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重要指示精神,高质量建设边境幸福村。

  一是突出“红与绿”,打造党建强、环境美的边境幸福村。制定党建强“六好”指导性标准,实现抵边村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建好“边疆党建长廊”,深化“国门党建”,打造英雄老山圣地等一批红色品牌和党性教育高地。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把边境地区打造成宜居宜业和美的幸福村。

  二是突出“美与富”,打造产业兴、生活好的边境幸福村。实施“村庄景区化”建设,打造一批集红色历史、民族文化、山水田园为一体的边境乡村旅游示范村。引导发展名、特、优、稀等产业项目,大力推进“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沿边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061 元。

  三是突出“新与特”,打造基础牢、边疆稳的边境幸福村。统筹14.83亿元实施项目1118个,718个沿边村(组)道路硬化、通动力电、自来水普及率等达100%。《云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幸福边寨幸福长》,《云南文山打造百姓富足的边境小康村》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七、认真落实“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提升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的能力水平。

  一是夯实边境地区强边固防根基。打造“安全稳定+开放有序”的强边固防3.0版,建立党政军警民合力守边关机制,推行“五户联防”“十户联防”邻里守望模式,39.4万边民群众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率先在全省建立网外国土管控机制,开发“周界卫士”智慧边境管理系统,创成省级强边固防示范村 14个,创建数量和比例位居全省第一。

  二是实行基层治理一网兜。重塑2.19万个全科网格,70%的行政村实现“零违法、零上访、零事故”,创造了“矛盾不上交、千村不发案”的“西畴新现象”。

  下一步,文山州将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贯彻落实云南各项决策部署,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山实践。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宗教政策,健全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强边固防、意识形态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法治文山建设等能力。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提升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效。深入推进平远片区“三区”建设,打造“民族团结看平远”品牌。深入推进“石榴红”“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等工程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文山样板”。

责任编辑:王静姝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