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河州:产业织就团结锦 发展浇灌同心花
青山环抱间,红河奔涌向前,滋养着3.29万平方公里的红土地;多民族聚居处,同心奋斗正酣,凝聚着470万各族儿女的精气神。
在这片孕育了11个世居民族的热土上,红河州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紧密相连,以产业为纽带串联起各族群众的奋斗之路,以发展为桥梁搭建起手足相亲的连心之桥,让各族群众在携手深耕产业、共同增收致富的实践中,不断厚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根基,绘就出产业兴、百姓富、民族团结浓的和谐画卷。

产业共富:
联农带农,结出“团结果”
“今年种植面积扩大了,管理更精细了,收入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望着眼前的蓝莓园,蒙自市草坝镇汉族农户许泽眼里满是憧憬。作为当地“622”联农带农模式的首批受益者,他的蓝莓种植版图已从最初的4.5亩拓展至如今的30余亩,不仅自家日子越过越红火,还带动了周边哈尼族、壮族等乡亲一起加入种植队伍。小小蓝莓,不仅带来可观收益,更连起了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心。

石屏县阿希者村的红桃,不仅甜在嘴里,更甜进心里。“桃树嫁接的是希望,更是民族团结的情谊。”阿希者村党总支书记许海清说。通过“党总支+合作社+企业”模式,彝汉群众携手共建标准化交易市场与冷链设施,昔日的“单打独斗”变为如今的“抱团发展”,红桃成为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金果子”。
这样的共富故事,在红河大地处处开花。从泸西县午街铺镇“以花兴产”的乡村振兴路,到弥勒市小河边村围绕玫瑰产业实现农旅融合,红河州13县市依托“红河九红”区域公用品牌,推动特色产业联动发展。各族群众在共同劳动中技术互学、渠道共建、收益共享,打破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结下了深厚情谊。2024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633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达392.59亿元。数据的背后,是各族群众在产业链上同心同德、携手前行的生动实践。
就业互助:
技能共学,铺就“融合路”
蒙自市期路白苗族乡龙泉社区,一座民族技艺传承中心正在有序施工,这里将成为刺绣、蜡染等“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的重要平台。多民族搬迁群众在此共居共学、共建共享,以技艺为桥,铺就一条就业协作、文化共融的康庄大道。

在龙泉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内,彝族阿妹虚心向苗族阿姐讨教刺绣针法。在“团结广场”上,身着斑斓服饰的各族居民踏着相同的节拍,跟着社区文艺队长杨永全学跳芦笙舞。电商孵化中心的屏幕前,曾只会苗语的尹龙芬,如今在电商镜头前用流利的普通话推介着家乡的山珍,笑容自信绽放,“各族姐妹教我认字、帮我练口才,现在直播带货心里不慌!”社区引进的玫瑰加工厂里,每天15个岗位串起多民族协作的生产线,待枇杷加工线投产后,60个岗位将让更多家庭捧起“家门口的饭碗”。居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正是“共融共富”最生动的注脚。
从个旧市大屯街道幸福社区搬迁群众的一句“还是现在的日子甜”,到可邑小镇村民共商旅游旺季安排的“大家都赚钱”,再到青云社区“团结宴”上的“我们都是一家人……”质朴的话语,道出的是深厚的民族情谊与共同的归属感。
文旅共融:
多彩文化,绽放“团结花”
晨雾氤氲,层叠的元阳梯田宛如仙境。在元阳县阿者科村,哈尼族向导高美华正向八方来客讲述“阿者科计划”与千年农耕文明。通过“梯田认种”“开秧门”等活动,各族游客得以沉浸式体验哈尼文化,26万人次游客的到来为村寨带来超过667万元的旅游收入,更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红河大地上,民族团结的乐章处处奏响。绿春县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盛况空前,3200桌宴席蜿蜒如龙,蔚为壮观。哈尼族老人手捧醇香的迎客酒,汉族、彝族、傣族、拉祜族等各族群众欢歌笑语,共舞同乐。这场承载千年传统的“哈尼长街宴”,已然升华为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宴”。
建水紫陶工坊中,各族青年携手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弥勒东风韵小镇把哈尼梯田的曲线融入建筑艺术,成为促进旅游、带动共富的新地标。2025年1至6月,红河州共接待游客4649.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1.74亿元,限额以上住宿业增速全省第一。文旅产业不仅带来经济收益,更让各族群众从文化的“守护者”变为发展的“参与者”,在深度交融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展的脚步不停,团结的根基愈牢。上半年全州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向上向好态势明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5.88亿元,增速排全省第3。这份成绩单上,写满了各族群众“一起拼、一起赢”的故事。从产业联农的利益共享,到就业协作的技能互鉴,再到文旅融合的文化共鸣,红河州正以高质量发展为笔,以民族团结为墨,在这片热土上继续书写“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的崭新篇章。(记者 常一鸣 尚秋媛 赵婧汁 张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