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保山:家庭作坊里的“锦绣”人生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9日 09:41:01  来源: 保山发布

  原标题:家庭作坊里的“锦绣”人生

  一根银针穿梭,几缕彩线翻飞,搭建起一方指尖生花的小天地。在昌宁县柯街镇沙坝村篱笆兔村民小组的一个庭院里,杨金云专注地坐在桌前,手指随着针尖穿过一条一条的彩色布带,熟练地过线,缝纫,一条精美的苗族彩色束腰渐次呈现。 

  院子里此起彼伏的机织声,是这个苗族村寨最动听的“创业曲”。屋内,十余名女工围坐在缝纫机前,有的锁边、有的绣花、有的拼接衣料。成品架上,银饰闪闪的苗族帽子尤为惹眼,轻轻一碰,便响起“叮当”脆响,像是在诉说着古老技艺的新生。

  这个藏在山村里的“家庭作坊”,便是杨金云一家用手艺闯出来的天地。杨金云早年在外地制衣厂学得了扎实的缝纫技术,妻子自幼也喜欢手工刺绣,几年前,夫妻二人在家里做起了民族服饰,“一开始就是拍点制作视频发在网上,没想到慢慢地有人喜欢,订单越来越多。”杨金云整理着模特身上的新装,语气里满是自豪。

  从最初的手工刺绣,到如今的机绣和电脑绣花结合;从单一的服饰款式,到涵盖帽子、腰带、披肩等上百个品种,杨金云不仅守住了苗族刺绣的魂,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作为这个只有120多人的小小苗族寨子的一员,他自主设计的图案,既有苗族传统的图腾元素,又融入了现代审美,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如今他们还在临沧市孟定镇开起了分店。

  “现在一个月能拿6800元工资,在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外出打工强多了!”一直跟随着杨金云的“老员工”杨桥兰一边踩着缝纫机,一边笑得眉眼弯弯,她已经是一名成熟的绣娘,掌握了精湛的制衣工艺。在这个作坊里,像她这样的村民有十余人,月薪最低的也有3000多元,大家靠着一双巧手,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作坊年收入稳定在60万元以上,小小的针线,真的“绣”出了一条致富路。

  一根银针连古今,一缕彩线串未来。在杨金云的带动下,苗族刺绣这门古老技艺,不仅成了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成了村民增收的“金钥匙”。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从家庭小作坊到规范化生产,这条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锦绣之路”,正让更多苗族乡亲的生活,如刺绣般绚烂多彩。(段春丽 施应发

责任编辑:王静姝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