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家庭作坊里的“锦绣”人生
一根银针穿梭,几缕彩线翻飞,搭建起一方指尖生花的小天地。在昌宁县柯街镇沙坝村篱笆兔村民小组的一个庭院里,杨金云专注地坐在桌前,手指随着针尖穿过一条一条的彩色布带,熟练地过线,缝纫,一条精美的苗族彩色束腰渐次呈现。

院子里此起彼伏的机织声,是这个苗族村寨最动听的“创业曲”。屋内,十余名女工围坐在缝纫机前,有的锁边、有的绣花、有的拼接衣料。成品架上,银饰闪闪的苗族帽子尤为惹眼,轻轻一碰,便响起“叮当”脆响,像是在诉说着古老技艺的新生。

这个藏在山村里的“家庭作坊”,便是杨金云一家用手艺闯出来的天地。杨金云早年在外地制衣厂学得了扎实的缝纫技术,妻子自幼也喜欢手工刺绣,几年前,夫妻二人在家里做起了民族服饰,“一开始就是拍点制作视频发在网上,没想到慢慢地有人喜欢,订单越来越多。”杨金云整理着模特身上的新装,语气里满是自豪。

从最初的手工刺绣,到如今的机绣和电脑绣花结合;从单一的服饰款式,到涵盖帽子、腰带、披肩等上百个品种,杨金云不仅守住了苗族刺绣的魂,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作为这个只有120多人的小小苗族寨子的一员,他自主设计的图案,既有苗族传统的图腾元素,又融入了现代审美,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如今他们还在临沧市孟定镇开起了分店。

“现在一个月能拿6800元工资,在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外出打工强多了!”一直跟随着杨金云的“老员工”杨桥兰一边踩着缝纫机,一边笑得眉眼弯弯,她已经是一名成熟的绣娘,掌握了精湛的制衣工艺。在这个作坊里,像她这样的村民有十余人,月薪最低的也有3000多元,大家靠着一双巧手,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作坊年收入稳定在60万元以上,小小的针线,真的“绣”出了一条致富路。

一根银针连古今,一缕彩线串未来。在杨金云的带动下,苗族刺绣这门古老技艺,不仅成了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成了村民增收的“金钥匙”。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从家庭小作坊到规范化生产,这条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锦绣之路”,正让更多苗族乡亲的生活,如刺绣般绚烂多彩。(段春丽 施应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