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云南大理:苍洱处处石榴红 籽籽同心爱中华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9日 14:25:00  来源: “今日民族”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示范引领丨苍洱处处石榴红 籽籽同心爱中华——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十年回顾

  大理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在2.9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生活着白、汉、彝、回等47个民族的群众。2024年末,全州常住人口334.0万人。

洱海小普陀 大理州民族宗教委 供图

  近年来,大理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牢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重要要求,以建设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为重点,打造了具有全国引领性、大理辨识度的“苍洱处处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

  全州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5个、模范个人16人;有14个单位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有336个单位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命名,其中,有5个县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12个县市均被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大理市成功创建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市,有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7个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2016年9月,大理州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2024年1月,大理州被命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一、共构工作格局,在加强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中汇聚向心力。

  大理州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2015年以来,州委常委会和州政府常务会专题听取和研究民族宗教工作51次。

  全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纳入全州综合考评和各级领导班子考核评价、领导干部述职等重要内容。2015年以来,州人大常委会、州政协专题视察、调研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21次。

  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校、干部学院培训班学习内容。组织实施“万名党员进党校”,先后举办培训班2000余期,参训党员干部40余万人次。

  二、共筑思想根基,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画好同心圆。

  抓实宣传教育“凝心”。2015年以来,开展系列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170余场次,刊发相关稿件7000余篇。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系列主题摄影、征文、代言、绘画大赛240余次,开展主题演讲比赛180余场次。组建各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宣讲团20余个,深入县市机关、企业、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等开展宣讲4500余场次,受众67万余人次。认定大理州博物馆、剑川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等9家单位为全州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暨“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基地。

宾川“绿翡翠”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推动文化交融“培根”。2015年以来,共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和民族文化“双百”工程等民族文化项目140余个。创作了《洱海情深》《不一样的大理》《数西调》《洱海花》等一批文艺精品,以郑家庄为原型创作了话剧《和谐家园》《白鹭归来》《七彩云霞》等。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建成运行,成功举办非遗数字高峰论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理论坛”全国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持续传播各族群众幸福和谐生活的好声音。

郑家庄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何国祥宣讲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

  厚植家国情怀“固本”。深度挖掘“南诏德化碑”“万里瞻天”“苍山会盟”等心向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故事,创造性传承和发扬以张伯简、周保中、王德三等革命前辈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爱国主义情怀,精心编创《永远跟着共产党》《革命先烈张伯简》等宣讲曲目,大力弘扬革命文化、爱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共建幸福家园,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中铺就富裕路。

  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紧紧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全力构建“445”千百亿级现代产业体系。2015年全州生产总值901.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1亿元,支出277.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0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6元;2024年末,全州地区生产总值2010.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7亿元,支出390.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50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2元。

  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州11个贫困县、34个贫困乡镇、541个贫困村、42.0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根本解决。2015年以来,州级财政共投入9823万元,实施206个示范村(社区)项目。

  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79904.5万元,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示范县6个、示范乡镇38个、示范村427个、示范社区32个。争取中央专项资金2650万元,实施民族村寨旅游提升项目89个,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项目24个。争取中央、省级民贸民品贷款贴息资金5598.37万元,共计278户(次)企业享受贴息优惠政策。

  大理绿色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大理州新能源电力装备产业集群荣获“省级成长型制造业集群”称号。以头部企业集群发力为牵引的园区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大理经开区新能源装备制造、祥云经开区新能源电池、鹤庆产业园区绿色铝列入全省第三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嘉士伯啤酒、其亚金属、欧亚乳业、大理来思尔进入全省非公企业100强。

  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滇西医疗中心一期项目主体工程完工,省第二传染病医院、州传染病医院开诊运营,全省首个州市级综合托育服务中心落地大理。2015年卫生机构床位数16395张,卫生技术人员16129人;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3%;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3714人,保障支出26615.5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42407人,保障支出59017.3万元。2024年卫生机构床位数25429张,卫生技术人员31033人;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486人,保障支出5897.6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8534人,保障支出59219.5万元。

  四、共聚升级合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齐奏同心曲。

  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架好共同成长新桥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举办大理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暨民族团结同心营活动3期,共计120人次参加。挂钩县市的部委高校每年均组织当地中小学生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开展交流研讨活动,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祖国的繁荣伟大。

大理三月街民族节赛马(作者:赵旭)

  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开创民族共融新局面。成立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联盟,与四川省攀枝花市等4州(市)签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联动协作协议书》,建立滇西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滇缅公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带、大(理)祥(云)巍(山)一体化发展联盟及澜沧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等跨区域创建联盟。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拓宽同源共流新形态。制定出台《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理州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开展骨干培训、规范讲解词导游词、展陈提升等十项创优提质行动。举办中国民歌展演·云南大理情歌汇、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云南民歌大家唱、云南舞蹈大家跳暨大理舞蹈季等重大文旅活动110多场。2015年,全州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475.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88.42亿元;2024年,全州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1003.8万人次,其中,国内旅游者10958.5万人次,入境旅游者45.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花费1716.6亿元。

  五、共创善治良序,在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水平中织密安全网。

  大理州全面贯彻落实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大理白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及《大理州贯彻〈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持续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履职培训内容,定期开展民族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专题视察、调研。2018年州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11月22日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日”的决定。深入推进平安大理建设,创新开展“金花网格员”“金花调解室”“阿鹏调解室”等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民族工作无小事的底线思维,及时准确掌握民族宗教领域舆情动态,多年来全州未发生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大理州民族宗教委)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