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石榴花开红河红 籽籽同心续华章——红河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五年实践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0日 10:55:00  来源: 红河日报

  原标题:石榴花开红河红 籽籽同心续华章——红河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五年实践

  当清晨的阳光洒满哀牢山巅的哈尼梯田,金平县金水河镇伉偭小镇的各族群众正围坐在一起刺绣,彩线在指尖穿梭,绣出民族团结的绚丽图案;元阳县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着孩子吟唱起《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古老歌谣在山间回荡,串联起文化传承的脉络;绿春县半坡乡的拉祜族村民忙着编织鼓凳,这项手艺已让当地实现户均增收3.5万元……这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正是红河州五年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真实写照。

  五年来,红河州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思想自觉,坚定传承弘扬《团结爱国公约》光荣传统,凝心聚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样板,实现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985.49亿元,增长5.2%,增速位居全国30个自治州前列,谱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精彩华章。

  思想引领聚民心

  “来来来,大家围坐过来,咱们聊聊党的好政策。”在元阳县大坪乡大坪村委会大坪村民小组,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与党员群众围坐在火塘边,炭火噼啪作响,现场暖意融融。不同于传统宣讲的严肃,大家以拉家常的方式,从党的历史故事讲到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医保、养老政策,从乡村治理难题谈到未来发展规划,村民们听得认真、问得积极,原本寂静的夜晚变得热闹非凡。

  “这种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让党的创新理论在乡音里入脑入心,让国家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大坪乡党委书记郑志荣感慨道,“现在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强烈了,干事创业的劲头也更足了。”

  近年来,红河州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持续强化思想根基与组织保障,出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等文件,成立了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健全了各类制度机制。同时,深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非遗+”模式入选国家民委典型案例;实施百个文化保护项目,目前,全州拥有125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8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个,数量居全省首位,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率达95%,文化认同成为民族团结的坚实纽带。

  在红河州,思想引领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生动实践。蒙自市“红色小蜜蜂志愿宣讲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队员们活跃在社区广场、乡村集市、学校课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接地气的表达,向群众宣讲红色故事、民族团结故事,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此外,红河州还深化主题教育,创新开展“三话六学”实践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主题广场等阵地,开展宣讲千余场;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120万人次通过网络签订爱国公约。在查尼皮村的“火塘夜话”上,老党员用哈尼语讲述中共云南一大会址的红色故事;在蒙自市青云社区“流动课堂”上,各族群众共同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全州11090个自然村率先在全省实现应急广播全覆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中课堂”准时开播,成为各族群众的“精神补给站”。

  产业发展促共富

  7月的弥勒市福城街道章保社区小河边居民小组,山头的玫瑰花虽未到盛花期,却已有零星的红色点缀其间,丝丝甜香萦绕鼻尖,不时有访客驻足留影。很难想象,在12年前,这里基本没有产业,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谋生。

  “2013年,9户党员干部和4户群众代表带头‘吃螃蟹’,率先引种食用玫瑰。” 谈起小河边玫瑰产业的发展历程,福城街道章保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杨金坤打开了话匣子,“看到效益后,村民们纷纷加入,2022年,我们成立村集体公司,引导村民开展规模化种植和加工,创新探索出‘旅居+’模式,游客既能赏花、采摘,又能住民宿、品玫瑰宴。”

  种植户杨金丽感叹道:“种玫瑰后,收入翻了几番,村庄大变样了,村民的心也紧紧靠拢了。”12年时间,小河边居民小组年人均纯收入由不足4000元增至6万余元,玫瑰花产业综合产值超过1亿元,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

  小河边的蜕变,是红河州以产业促共富的缩影。在乡村振兴战场上,红河州探索出一批可复制的富民模式;在工业领域,深入实施“工业强州”战略,云锡矿业连续16年领跑世界锡生产企业,蒙自、个旧、开远、弥勒4市获评“2023年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开远市、蒙自市入选“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市”前十名。2024年,红河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8%,居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居滇中五州(市)第二。

  五年来,红河州始终把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超七成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全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蒙自“622”联农带农模式、弥勒小河边“三产融合”等发展模式成为全省联农带农富农的样板。全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50千米,铁路里程达916千米,泛亚铁路东线开行“复兴号”动车、弥蒙高铁开通;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6002元、8599元提升至44853元、18431元。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交往交融增情谊

  “自从搬进这亮堂的小楼里,不用再担心刮风下雨”“是啊,以前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当70岁的李桂英从贾沙乡尼德村搬进个旧市大屯街道幸福社区后,便很快和老厂镇羊坝底村的侯美英熟络起来,两人经常一起交流谈心。

  个旧市大屯街道幸福社区是个旧市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点,这里聚居着汉、彝、苗、壮等7个民族,共安置了8个乡(镇、街道)的建档立卡户249户1019人。

  “我们设置了15个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室,老人就医、孩子托管、年轻人找工作、邻里矛盾纠纷调解……都能‘一站式’解决。”大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浩阳说。如今,这个和谐、和睦的多民族社区已成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新家园。

  五年来,红河州全力拓展平台促进共融,在省内率先设立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金,组织3万余名各族青少年参与“石榴结籽心连心”活动,与新疆、西藏等地12所小学开展“书信手拉手”活动。在“梯田苗苗”农耕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中,各族青少年在田间地头学习传统农事,传承农耕文明;在“童言童演”思政课上,孩子们用情景剧演绎民族团结故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文旅融合促“三交”。2024年,红河州入选中国最具潜力文旅城市;建水、弥勒跻身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越南老街“两国一赛道”国际自行车赛、边境幸福村“体育嘉年华”等活动相继举办,不仅提升了红河的知名度,还增进了各民族乃至中外群众的友谊;依托“哈尼十月年”“矻扎扎”等节庆,红河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让节日成为强化“五个认同”的重要载体。

  固边稳边强治理

  健全治理体系,守护好民族团结的成果。五年来,红河州始终坚持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边疆治理巩固稳定发展大局。

  在金平县金河镇枯岔河村委会瑶家新寨村民小组,辅警朱国庆忠诚践行“三边三好”(固边、稳边、兴边,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工作要求,挖掘、整理、分析违法犯罪案件特点,以幽默风趣的话语开展普法宣传,打造出“双语普法”“国庆讲法”“边警小课堂”等普法品牌,帮助群众提升法律知识素养、增强法治意识。

  法治是边疆治理的基石。红河州制定修订《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40件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民族政策法规动态评估和清理制度,对37件法规、111个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统筹推进民族政策法规“立改废释”工作,民族政策法规(规范性文件)评估清理完成率达90%以上。同时,出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条例》,创新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红河模式”,构建“一站式”基层治理平台,探索建立“十户一格、五网一体、三级联调”“1053”小网格治理模式。五年来,全州矛盾纠纷化解率连续保持在90%以上,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度达95.75%。

  如今的红河州,49个沿边行政村建设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建成强边固防示范村1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53个,2024年年底,沿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559元。同时,已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5个、示范单位7个,省级示范单位471个,总数居全省第一。

  从哀牢山麓到南湖之畔,从边境村寨到工业新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红河州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样板,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滇南大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记者 尚秋媛)

责任编辑:王静姝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