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兴边富民强根基 同心筑梦谱新篇
晨光微露,金平县金水河镇隔界村的黛色山峦渐渐清晰,袅袅升起的炊烟与飘扬的五星红旗交织成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上,村民围坐在一起话家常,孩子们共唱一首童谣——这幅浸润在日常里的和谐图景,是红河州各族群众守望相助、亲如一家的生动注脚。
“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卫生室就在村头,自来水、网络、路灯样样有,现在的日子比蜜甜。”站在自家的二层小楼前,隔界村村民李迷念笑容里全是满足,她的话也道出了红河州各族群众的心声。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红河州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以“真金白银”的投入筑牢民心根基。
“十四五”以来,全州3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4G网络全域覆盖,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50公里,成为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首个开通城际高铁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红河蒙自机场已具备起降条件。交通路网的延伸打破了地域阻隔,通信基站的覆盖架起了信息桥梁,让偏远村寨共享发展机遇。
边境一线的变化尤为显著。崭新的民居错落有致,文化广场、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苗族、瑶族、彝族等各族边民告别了低矮破旧的房屋,在实现“安居梦”的同时,更增强了守边固边的责任感。
超70%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持续提升红河州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水平。全州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各族群众“上学难、看病远”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五个认同”不断深化。
民族团结进步,离不开产业的发展。红河州立足资源禀赋,让各族群众在产业共建中抱团发展、在利益共享中深化情谊。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的木耳基地里,菌棒整齐排列,各族村民忙着采摘、晾晒,欢声笑语在山间回荡。近年来,拉祜寨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发展起黑木耳、香菌种植及有机茶等产业,累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4万余元,户均分红1.6万元,还带动周边村寨哈尼族、瑶族同胞就业。看到家乡的变化,在外打工的青年王健设带着女友返乡发展,办超市、养山地鸡,在“家门口”过上了好日子。“现在,我媳妇跟哈尼族大姐学着炒的小米辣已经比本地人做得还香了。”王健设的玩笑话里,藏着各族群众共富共融的温情。
在蒙自、建水等地,一颗蓝莓将农民推上产业链“C位”,同时促进集体经济发展、龙头企业增效,走出了一条政企优势互补、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振兴路;金平县马鞍底乡滮水岩村依托蝴蝶谷资源,发展民宿、餐饮、土特产销售等产业,2024年旅游收入突破1100万元;绿春县平河镇梅尼新寨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建成“边地烽火”纪念馆,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旅游收入150万元;红河县“红河嫂绣娘工坊”等特色项目让各族妇女实现增收。
2024年,红河州2148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86.72万人就地就近就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431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根基愈发坚实。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与魂。红河州深挖民族文化宝藏,让各族群众在互鉴共赏中凝聚共识。
“来,干杯!”在绿春哈尼十月年长街宴上,哈尼族老人向游客递上迎客酒,3200桌宴席一字排开,当地村民与游客共享稻花鱼、牛干巴等特色美食,同跳乐作舞、烟盒舞,欢歌笑语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共生。红河州还举办马拉松邀请赛、边境幸福村“体育嘉年华”等赛事活动,将体育赛场变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从哈尼族长街宴同吃一桌饭、同话民族情到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同乐共舞,各族群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不断巩固,红河州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共建共治共享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描绘出一幅幅民族团结的动人画卷,唱响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时代赞歌。
红河奔腾,见证团结伟力;边疆焕彩,书写时代新篇。从边境幸福村的“安居梦”到产业发展的“致富梦”,再到节庆交往的“文化梦”,红河州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奋斗中共享发展成果,在情感交融中凝聚精神力量,绘就出幸福团结的美好画卷。(记者 张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