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西畴精神展览馆:用实干史诗铸就各族同心的精神高地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0日 10:04:45  来源: “今日民族”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西畴精神展览馆:用实干史诗铸就各族同心的精神高地

  “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的群山中,这首歌谣被各族人民唱得响亮。

  这片被喀斯特地貌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土地,曾被地质专家断言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然而,西畴人民用三十多载春秋,开山劈石凿路,在石头缝里凿出生活的希望,在石漠化的绝境中书写“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壮丽史诗。

  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曾经的石漠腹地,由喀斯特山石垒砌而成的西畴精神展览馆静静矗立。自2018年开馆以来,这座占地6亩的展馆,以“西畴精神”为主题,通过沉浸式体验、校馆联动、数字化赋能等创新实践,将贫瘠之地锻造成铸魂育人的红色熔炉,成为全国闻名的精神高地。

  在这里,“西畴精神”的力量穿越几十载光阴,依旧焕发直击人心的强大力量。2019年,西畴精神展览馆被命名为云南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2023年2月被命名为首批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西畴精神”这种以实干为魂、以奋斗为骨的精神,如今正以更丰富的形态,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激荡回响。

  石漠上的愚公史诗,沉浸式的精神课堂

  徐彩娟的讲解,总是从一幅图片开始——在展览馆序厅,巨大的石漠化图片跃然眼前:裸露的岩石如狰狞的兽爪撕裂大地,稀疏的玉米苗在石缝中挣扎,村庄被石漠层层包围,透着绝望的荒凉。

西畴精神展览馆内,讲解员在为参观者讲解

  “现在展示的图片,是我们还未进行综合治理之前的原貌。”展览馆的资深驻馆解说员徐彩娟介绍说。从西畴精神展览馆开馆,徐彩娟就在这里担任解说员,将这片土地的奋斗年轮、精神脉络深植于心。“荒山秃岭、怪石嶙峋,河道断流、重山阻隔。这是云南省西畴县过去的自然环境状况,99.9%的山区、75.4%的石漠化。”

  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畴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不等不靠、战山斗山,一镐镐、一锤锤,硬生生地把乱石旮旯变成了满目苍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畴县立足本地生态环境特点,大力发展猕猴桃、柑橘、中药材种植等高原特色农业,把昔日的生态劣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闯出了一条在石窝窝里创造奇迹的致富之路。

  西畴精神展览馆以立体化展陈体系,全景呈现了西畴人民战石漠、奔小康的奋斗历程。馆内共设置石漠荒山、绿水青山、金山银山、锦绣河山等4个主题展区,通过“展、演、研”融合的方式,将抽象精神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历史叙事。

  在一面布满凿痕的石墙前,锈迹斑斑的钢钎、炸药包残片与“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民谣石刻相映成趣。参观者纷纷伸手触摸冰凉的石埂,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群众炸石造地的艰辛。

  展览馆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展台前,也总是人头攒动。这一由江龙村老党员刘超仁带领群众探索的治理智慧,通过实物模型、影像资料和互动展陈,成为展现西畴人民与石漠化抗争、实现生态脱贫的生动教科书。

  展板上用图形直观呈现了“六子登科”全貌:“山顶戴帽子”——三十春秋铸就丰美绿洲;“山腰系带子”——林农旅融合保生态促增收;“山脚搭台子”——垒石筑埂建设石漠梯田 ;“平地铺毯子”——集中发展打造绿色产业;“入户建池子”——全力攻坚用能用水难题;“村庄移位子”——易地搬迁再建幸福家园。

  指着展板,徐彩娟还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2014年推广猕猴桃种植时,有村民不相信“石头缝里能长金果”,技术员干脆在村寨住了三个月,手把手教村民,壮族绣娘还把猕猴桃图案绣在头巾上,走到哪宣传到哪。“现在的三光片区,猕猴桃产业产值约1200万元,每年促农增收700余万元。合作社就像个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兄弟姐妹协力同心建设家园。”

  随讲解员的步伐沉浸式体验了西畴的故事,会对展览馆影视厅里播放的视频短片有更深的感触。视频里,黑白影像与彩色画面交替闪现:炸石造地的炮声震耳欲聋,各族群众挥汗如雨垒砌石埂;如今的村寨里,各民族的老人在广场上共跳弦子舞。“从石漠荒山到绿水青山、金山银山、锦绣河山,变的是山河面貌,不变的是各族群众跟党走、共奋斗的初心。”视频结束,灯光渐亮,“西畴精神”也愈发清晰。

  在展览馆,历史文献和影像记录也展现了西畴各民族互助传统。“现在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西畴马帮的历史。”徐彩娟解释,其实,历史上广西至砚山的通商之路就经过西畴,运输的马帮经常往返其间。各民族商贩把当地的桐油等土特产运往沿海一带,再运回食盐、布匹、日用百货等生活用品。“当时没有公路,各民族商贩就用马帮踏出了‘生命线’。”讲到这里,她还补充了一个当代呼应的故事——现在,我们的猕猴桃销往全国各地。2025年,西畴的10吨黄心猕猴桃还出口到越南。“从马帮到现代化交通,变的是运输方式,不变的是各民族互通有无的情谊。”

  展板上还记载着山海情深的跨地域合作:1998年,上海虹口区与西畴县正式结对,开启跨越26载的山海情缘。一批一批的援滇干部接力奔赴,对西畴县社会事业、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开展精准帮扶。沪滇协作融汇“西畴精神”和“上海力量”,铸就东西部协作新范式。而在合作过程中,语言互学、文化共融的细节也成为民族团结的缩影。正如展区所述:“各民族的智慧在协作中汇聚成发展合力。”

  结束参观后,有人在留言簿上默默写下这样一段话:这座展馆像一位沉默的叙述者,用图片、实物、影像与故事,将西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石漠抗争、守护家园的历程娓娓道来,看完我已经泪流满面,也懂得了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意义。

  馆前,旅游大巴接连不断,满载参观者。在山顶观景平台的逐梦亭前,“惊叹荒漠变绿野,笑见僻壤披彩虹”的对联醒目,精准勾勒出这片土地从石漠荒山到生态绿洲的沧桑巨变,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定格下这“绿水青山”的生动写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馆的教育实践创新

  为了让青少年真正触及“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内核,展览馆把课堂搬到了真实的田间地头。

  学生们跟着技术员学习猕猴桃嫁接,和壮族绣娘一起把西畴人用汗水换来的“奇迹”——层层叠叠的梯田、挂满果实的园子、盘绕山间的引水渠——一针一线地绣进了布面,绣成教学挂图……在这个沉浸式的“田间课堂”里,孩子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抽象的“西畴精神”也有了泥土的芬芳、汗水的温度和布帛上生动的图案。

  为了让各族青少年更好地感悟“西畴精神”,展览馆正不断创新教育实践形式。

徐彩娟在为儿童宣讲“西畴精神”

  最受欢迎活动之一,是“小讲解员”培育计划。当地学校选拔组建了“红领巾讲解员”队伍,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红色历史并精心准备讲解词,以少年儿童的视角和语言传播西畴精神。2024年国庆节,“红领巾讲解员”在西畴精神展览馆开展了义务讲解活动。其中一名11岁的壮族女孩的讲解,吸引了很多观众。

  “曾经,这里山石裸露、土地贫瘠,被认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她的声音清脆响亮,将西畴故事娓娓道来。一位壮族阿婆听得眼含泪光:“这个小娃讲得真好,以前的日子真苦,我都经历过……忆苦思甜啊,共产党万岁!”

  从最初那个不善言辞的羞涩女孩,到现在的侃侃而谈,小讲解员的成长轨迹,藏在对每一个故事的深刻理解和精准复述里。她能清晰讲述1990年冬天,党员王廷位、刘登荣在摸石谷点燃炸石造地第一炮的壮举,讲解时她眼中闪烁的光芒,应该就是“西畴精神”在少年心中扎根生长的模样。“我要用讲解,让展馆里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实物、每一段影像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西畴精神’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摸石谷,当年点燃炸石造地第一炮的地方

  这种精神传承,正在代际间生根。2024年“六一”儿童节,展览馆推出研学营,数百名中小学生在专业讲解员带领下,完成从认识岩石到种植火棘的完整课程。

  这种“触摸历史”的教育理念,其实贯穿于西畴精神展览馆的每个角落和每次活动。西畴精神展览馆通过“校馆联动+沉浸式体验+劳动实践”,已形成覆盖中小学生、高校师生、政企干部的全龄段研学体系。

  2024年5月18日,文山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理论研修班的学员们在摸石谷现场教学基地沉浸式体验了“西畴精神”。

  学员们戴上手套、扛起锄头、分组协作,在石窝窝地里播下玉米种子,搬起石头亲手垒起一段田埂……沉浸式体验了当年木者村村民垒埂造地的艰辛。“摸石谷,顾名思义,指的是随手一摸,遍地石头。木者村很多土地位于摸石谷中。这里也是‘西畴精神’的发源地。”提起摸石谷的往事,木者村村支书刘登荣打开了话匣子。

  “木者是一个贴在石壁上的村庄,全村找不到一块大过1亩的平地,靠石缝中种出的那点玉米根本填不饱肚子,常年拎着口袋四处借粮,人称‘口袋村’。小伙子找媳妇儿,人家一问说是木者的,就说不行不行。当时,大家都想搬家,村里有个老人叫王庭章,他说:‘搬什么家,把石头搬了不一样吗?’”

  说干就干。木者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在乱石丛生的摸石谷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当时没经验,我也才20多岁,第一炮炸了以后,老百姓不愿意支持,后来我们先用党员家的地来做,做好以后让老百姓来看。”看到了改造后的台地,村民沸腾了,全村男女老少,打响了向石头山要地的战斗。奋战105 天,建成“三保”(保土、保水、保肥)台地365亩(加上外围的面积共有600多亩)。粮食增产了,收入增加了。摸石谷炸响勇斗顽石的第一炮,也炸出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

在东升公社旧址,西畴县委党校教师组织学习班次开展沉浸式教学

  近年来,西畴县致力于建设“西畴精神”实践创新高地,摸石谷也成为“西畴精神”现场教学基地之一,还探索出“听一次战天斗地的故事,打响第一炮,走一次初心路,种一次石窝窝地,垒一段石埂,吃一次忆苦思甜餐”的“六个一”现场教学方式。

  现场教学基地,不仅是物理存在的教育设施,更是西畴精神的“活态传承”,通过视觉、触觉、味觉的沉浸式体验,与30 余年前“西畴精神”的诞生展开一场特别的时空对话。正如留言本上参观者的留言:“每一次挥钎,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块垒石,都是精神的接力”。

  精神辐射区域发展,西畴经验的时代价值

  西畴精神展览馆不仅是一个教育基地,更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精神引擎。这种辐射效应深刻改变了西畴的发展格局。

  展览馆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组组翔实的数据、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正化作无形的力量,推动着这片曾经的石漠荒山焕发新生。

  越来越自信的木者村村民,这几年还吃上了“文化饭”。村“两委”发动村民深挖民族文化、民族特产,打造本地民族文化品牌。“我们村里妇女们把炸石造田、猕猴桃丰收,都绣成挂件、背包,被游客带往全国各地,每月能赚3000多元哩!”

  江龙村的变化,同样是“西畴精神”辐射的生动注脚。在展览馆,刘超仁的两张照片构成了最动人的叙事——一张是泛黄的1999年退休合影,他穿着褪色蓝布衫蹲在石埂边,手里攥着炸石钢钎;另一张是2020年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后,戴着大红花站在江龙村柑橘园的彩照,背后是层叠的绿叶和金黄的果实。这两张跨越21年的照片,浓缩了江龙村的变化和村民们的“治山传奇”。

  每年上千名参观者从展览馆走进江龙村,村里的阿婆会指着头巾上的柑橘绣样讲产业起步的难,老阿哥会掰着指头数各民族协作的好。就像展览馆里“六子登科”展台展示的那样,村民们把自家的奋斗故事融进“平地铺毯子”的绿色产业图景里,讲给远道而来的人听——这石头缝里长出的甜,饱含西畴人最实在的精气神。

  在展览馆,一张照片格外醒目:古稀之年的程敦儒佝偻着腰,用布满老茧的手掌将一株苦参苗植入石缝,身后漫山遍野的绿色药田与远处裸露的喀斯特岩壁形成鲜明对比。这位被群众称为“药神”的老党员,用30年光阴带领群众发展了数万亩中药材基地,在石缝里种出了“金山银山”,书写了“点石成金” 的传奇。由此形成的种植—加工产业链,更使西畴成为滇东南重要的药材产区。

  展馆中的奋斗故事持续激发创业热情。在西洒镇瓦厂村,一名苗族村民在展览馆听完程敦儒的故事后,试着在林下种植重楼。“当年程老在日记里写‘一棵草能富一家人’,现在我家3亩重楼年收入超10万元,村里像我这样的种植户有56 户。”目前,全县7.5万余亩中药园、4万余亩水果园与规模化蔬菜基地共同构成特色产业体系。

  “草莓妈妈”张贵相的故事在展板上同样醒目。她瘫痪后重新站起带领群众种草莓的故事,成为西畴妇女创业的旗帜。她创办的贵相维草莓专业合作社吸纳了50多名社员,并培训带动周边数百名妇女发展特色种植。兴街镇一位壮族妇女在展览馆留言本写道:“在展览馆听到张大姐说‘只要死不了,就要站起来’,我就下决心种砂糖橘,现在5亩果园年收入4万元,还加入了合作社当技术员。”如今,展览馆里的产业先锋故事,已催生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草莓、柑橘、猕猴桃等产业落地生根。2023年,仅三光片区5000亩猕猴桃基地产值就超千万元,印证着石漠荒山向“绿色银行”的蜕变。

  西畴的故事在石缝间生生不息。刘登荣、刘超仁、程敦儒、张贵相、谢成芬……在一代代西畴人用生命与石头搏击的乐章中,一个个身影化成了最有力的音符。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西畴县在治山、绿化、修路、兴业等领域先后涌现出400 多名先进典型。

  展览馆里党建模式展板前,常常围着前来取经的基层干部。西畴县将展馆里的党建经验转化为实践,建立以党员为骨干的“全科网格员”队伍270支,在9个乡(镇)76个村(社区)成立网格员管理中心(数据来自《畴阳先锋》)。在莲花塘乡,彝族支书运用“村民说事”制度,通过“火塘会”“板凳会”等贴近群众的形式,解决难题;在董马乡,汉族干部借鉴“幸福超市”做法,用积分制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这些实践让西畴先后5次获得云南省“先进平安县”称号,形成了“矛盾不上交、千村不发案”的“西畴新现象”,成了展览馆新增的“骄傲展品”。

  如今,西畴精神展览馆每年接待参观者万余人次(仅2024年,西畴精神展览馆接待游客513批次16718人次),参观者来自世界各地,成为文山独具魅力的文化地标。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们,带着炸石造地的拼劲、修路不止的韧劲、生态优先的闯劲,在各行各业续写着“西畴故事”。对联中“惊叹荒漠变绿野,笑见僻壤披彩虹”,早已从文字变成了现实——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乡村道路四通八达,各族群众笑脸盈盈。

  这种从展馆辐射开来的精神力量,正让“西畴精神”从石漠荒山的奋斗史诗,变成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让“苦干实干、不等不靠”的精神火种,在这片土地上永远燃烧。

  今日西畴,各族青少年在石榴红主题街区携手共舞,返乡青年在猕猴桃基地直播带货……西畴精神的核心在于“干”,而“干”的内涵在新时代不断丰富。从炸石造地的体力拼搏,到科技创新的智力角逐;从生态治理的绿色实践,到开放合作的全球视野,西畴精神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蒋仝一)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