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马关“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招牌愈发闪耀
10月29日,文山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马关县专场在文山州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十四五”期间,马关县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不仅是对全县民族工作的最高肯定,更成为推动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引擎。示范区创建以来,马关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思想引领、平台搭建、典型示范、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四维驱动,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植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形成了“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生动局面,为边疆稳定、边境安宁注入了深厚持久的力量。

着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凝聚守边固边共识
始终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民族团结工作的根基,通过系统性宣传教育与全域创建,扎实推进民族团结事业入脑入心、走深走实,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从理论共识转化为各族干部群众的日常自觉与共同价值追求。创新培育“感恩”“坚守”“望京”等边疆党建品牌,强化“为国守门、为国担责”的国家意识和国防观念,使其成为边境群众血脉中不可分割的精神基因。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各级各部门结合发放资料、现场咨询和宣传宣讲等形式,让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内涵,推动民族团结理念入脑入心。在日常交往、节庆互动、生产协作中,形成了彼此尊重、相互欣赏、真诚包容的社会风尚,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马关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积极搭建平台创新载体机制
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坚持以实体化平台和常态化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可感知、可参与、可共享。创新构建“12345”创建格局,打造“一长廊两联盟三示范圈四环线五基地”,将民族团结的阵地从文件蓝图转化为遍布全域的实体网络。通过文旅融合促进民族交融,建成9个国家4A、3A级旅游景区和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持续举办“一乡一节”“花山节”“三月三”等民族节庆,设计10条精品旅游线路,形成“民族节日+乡村旅游”新模式。“十四五”以来,围绕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畅享文山”品牌,马关将生态禀赋与文化底蕴深度融合,举办了马关花山节、老懂寨闹兜阳、腊科民歌会、马洒红饭节、杨茂松牛王节等特色民族文化庆祝活动,并逐渐形成马关特色文化名片,有力促进乡村旅游、农特产品销售等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力,使各族群众在“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过一个节”中深化情感共鸣。


强化典型引路发挥榜样作用
构建团结奋进优美社会风貌
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通过选树典型和全域创建协同,激发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熊光泽等先进典型,其一家三代75年徒步16万公里巡边护边的事迹,生动诠释了边疆儿女的家国情怀。舞蹈《顶家女儿》登上央视舞台,《哨久别玛》《金色腰带》等非遗精品在全国公演,提升了马关民族文化影响力。对内全域推进绿美建设,打造马洒、龙树脚等“山水田园示范村”,彻底改变“脏乱差”面貌;对外举办“中越国际花山节”等跨境文化交流活动,成为深化中越友好合作的重要桥梁,形成了典型带动、全域联动、情感互动的创建工作格局。

坚持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
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群众获得感
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让民族团结成果惠及于民,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持久保障。系统性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打造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深入实施“三项计划”,加强陀螺、射弩等传统民族体育保护,2024年成功承办“中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赛事35场次。投入4.3亿元资金实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项目277个,建成主题街区和民族服饰创业园,吸引60户商户入驻,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年产值近亿元的特色产业。2024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42.59亿元,边境群众收入持续增长。全县实现行政村硬化路、安全饮水、可靠供电及沿边5G网络覆盖率四个100%,文化传承守住了民族的“根”与“魂”,产业发展富了群众的“口袋”与“未来”,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立足新征程,马关县将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民族工作新篇章,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发展、安边、固边深度融合,持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果,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边疆长治久安贡献更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