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石林六个“锚定”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石林彝族自治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主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自2017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以来,以六个“锚定”为抓手,巩固提升示范创建成果,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锚定“体系化”的工作导向,树牢“统”的思想
石林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责任、经费保障、目标考核等六大工作机制,落实落细“两个纳入”;建优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坚持“四个特别”好干部标准,夯实“当好排头兵”活动,成立专家智库平台,加强专业能力培训,全面提升干部职工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水平。

锚定“人文化”的需求导向,做好“凝”的文章
抓实宣传教育“凝心”。建立“1+1+N”宣传教育机制。实施各族群众凝心铸魂“三大工程”,夯实深学细悟等“六大行动”;突出学校主阵地和学生主力军作用。积极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铸牢意识”故事汇等活动;深入实施文明创建、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组建14支“红石榴”宣传队伍开展分众化、互动化宣讲,2024年开展宣讲640余场次、覆盖党员干部群众8.75万余人。
弘扬中华文化“铸魂”。打造7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个民族团结广场、3条“铸牢”教育示范路线。创作和传播《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阿诗玛》等一批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征的文化精品;举办春节、石林火把狂欢节、阿诗玛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加大对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释读力度。

锚定“均衡化”的民生导向,突出“实”的元素
高质量发展劲头十足。聚焦“七个石林”建设,出台《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年1220万游客、9万旅居客共赴石林;2025年1—9月,接待游客140.86万人次,旅居人次达13.38万。双汇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等投产运营,云彩金可成为全球领先的虾青素生产企业。创建“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省级7个,新增“三品一标”6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3户。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4亿元,同比增3.8%。
民生福祉更加殷实。深入推进“五城共建”项目建设,完成166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产业发展、“雨露计划”等项目61个。成功创建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2024年实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892元,同比增3.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83元,同比增6.8%。

锚定“精准化”的效果导向,把握“融”的路径
着力构建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社会结构。完成“一网四中心”建设,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全覆盖,成立社区“一家亲”工作站;用好用活历史文物,广泛开展文化联谊活动;加强区域联动,与陆良县、前郭县等开展“铸牢”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各民族在空间上“融”,情感上“亲”。
深入实施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线上+线下”招聘平台,累计转移就业7.62万人次;全县所有学校均实现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国家统编教材使用率100%、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100%;近年来年以来举办市级以上体育赛事50余次,组织本县学生县内外研学12万余人次,接待外地学生研学20万余人次;实施“五新工程”,开展景区“八个一”创建活动,构建多层次“旅居+”产品矩阵,全方位促进“三交”。
锚定“法治化”的目标导向,提升“治”的能力
石林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推进“四中心”融合建设,深化“五级治理”“四级网格”机制,探索“六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常态化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包案化解工作,建立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隐患动态排查机制、防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

锚定“品牌化”的示范导向,寻求“新”的突破
建设“大石林”景区,构筑各民族“三交”新平台。打造文旅新高地,实施“51068”重点项目,推动石林旅游全域联动、全域出彩。赋予旅游新内涵,建成以5A级石林风景区为核心的A级景区集群。打造旅游新路线,精心打造多条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品旅游线路。发展旅游新业态,推出杏林大观园农文旅融合、长湖露营基地等一批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新产品。
擦亮“阿诗玛”品牌,彰显中华文化新气象。强化“有形”保护,制定实施《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条例》,成立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心。强化“有感”体验,开通昆明地铁“阿诗玛号”文化专列,上线运营“阿诗玛游石林”智慧平台;做优做精“五大”阿诗玛文化品牌项目,成立石林景区阿诗玛艺术团,打造石林旅游IP形象标志。强化“有效”推动,将《阿诗玛》创作改编为京剧、舞剧、音乐剧、交响乐等舞台艺术,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载体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丰厚滋养。
培育“金果果”产业,铺就共同发展新道路。建成人参果种苗、种植、加工、销售、农旅体验全产业链体系。2025年,人参果种植面积18万亩,综合产值突破35亿元,成为惠及全县近1/2农业人口的主导产业,稳步迈向全球最大人参果产业中心。创建“政府+科研院所+国有平台+社会资本+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弥勒等周边县(市)种植总面积超过45万亩,带动省内西双版纳等冬季无霜地区秋冬种植总面积突破10万亩,一颗“金果果”串起了各族群众的协作链、利益链与情感链。
打造“阿诗玛”“高玛饶”调解品牌,筑牢基层治理新根基。“高玛饶”“阿诗玛”调解室采取柔性灵活的方式,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阶段。“阿诗玛”特色调解室案例被写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调解室受理人民调解案件3472件,调解成功2376件,接待群众咨询1.8万余人次;注重“情、理、法”的结合,以“和为贵”理念引导当事人达成和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目的。
增进“血脉相融”关系,绘就民族团结区域新画卷。石林、陆良两县政协30年来坚持每年召开边界联谊会,以维护稳定为“主轴”,聚焦山林、土地、水源等接边地区常见纠纷,实现“分歧变共识、打架变打球、对手变队友”的积极转变;以改善民生为“主责”,推动建成西街口至雾露顶等多条联络道路,打通村寨交往的“最后一公里”;以服务大局为“主业”,推动两地在文化、旅游、农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两县景区互免门票;在人参果种苗、奶源供给、花卉销售等方面深化合作、互利共赢。(记者 熊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