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布朗族是云南特有民族。我国布朗族总人口为119639人(2010年),居于云南省的有11657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及西南部沿边地区。其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布朗族乡是我国布朗族最大的聚居区,约占布朗族总人口的65%。其余散居于双江、隆阳、施甸、昌宁、云县、镇康、永德、耿马、澜沧、墨江等县(区),此外,南涧、景东、景谷、景洪、勐腊等县(市)的山区亦有少量分布。主要聚居区的布朗族长期以来和哈尼、拉祜、佤族相邻,散居的布朗族与汉、傣、哈尼、拉祜等族杂居。
布朗语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除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外,一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和汉语,西双版纳布朗族兼用傣语的较多。
风俗文化布朗族传统服饰往往以黑色和青色为主。现在布朗族中青年男子一般都改穿汉装,妇女的服饰则更多地保留了传统特色,均挽髻于顶,挽髻处插有“三尾螺”簪,逢喜事盛会,发髻上还别有多角形银牌,髻下系有银链等装饰品。布朗族女性自幼穿耳,喜戴银质的耳塞和耳环。大耳环坠于两肩,耳环上饰以红、黄色的花。年轻姑娘喜在头上佩戴鲜花,中老年妇女则爱以护腿布缠腿。
布朗族饮食特点是以酸、辣、香、凉、生为主,不仅喜食酸鱼、酸菜、酸笋,而且喜欢饮用一种独具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饮料——酸茶。先将新鲜茶叶煮熟放在阴凉处,待茶叶变酸后置于竹筒中,塞紧,再用竹笋叶将竹筒包好埋进土中,三四个月后取出,即成酸茶。
布朗族品茶极为讲究,他们的烤茶更是别具特色:将茶叶放入特别的茶罐中,放在火塘边烘烤,扑鼻的香气冒出时注入滚烫的开水,浓郁香醇的烤茶就制成了。这是布朗族待客的上品。
茶在布朗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人们把茶视为圣物珍品,用于祭祀、婚丧,或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由于人们对茶的需要、珍视以及感激而使得茶树最终升华为神灵。因此,布朗族在采摘春茶前,都要祭献“茶树王”,对它顶礼膜拜。茶被神圣化对茶树茶种的保存具有重要的作用,避免了人为的破坏与砍伐。
布朗族的传统住房为干栏式竹楼,为竹木结构,既通风防潮又能避开野兽的侵扰,比较适合山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布朗族认为,住房主宰着全家老小的平安,因而在建房的过程中,从合土、破木、竖柱到最后迁入都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各地布朗族皆在村寨附近划定一片树林作为竜林,凡竜山森林范围内的一草一木都被视为神圣,任何人不得砍伐或攀折。除了可在竜山森林祭祀神灵外,任何人不得进入圣地进行其他活动,否则将招致厄运。由于神灵主宰着全寨男女老少的旦夕祸福,所以每年都要进行祭祀。人们通过祭献神灵,乞求除灾得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传统禁忌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约束了布朗族的行为,诸如不能追逐逃进竜山森林的猎物;不砍坟山的树木;不毁坏竜林里的草木;村寨周围竜山上的树木,不可砍来做房屋柱梁等。
布朗山的布朗族一般实行母子连名制,没有姓只有名。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将母亲的名字连在孩子的名字之后。凡男子都在名字前加“岩”字,女子都在名字前加“伊”字。
布朗族的节日与农业生产和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双版纳、澜沧、双江等地区的布朗族受傣族的影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宗教节日尤其繁多,如“考瓦沙”(关门节)、“奥瓦沙”(开门节)、“桑衎比迈”(新年)、尝新节和以赕为中心的各种节日活动。施甸布朗族与汉、彝两个民族杂居,节庆多受汉、彝民族的影响,节日绝大多数与汉族相同。
在众多节日中,布朗族的年节“桑衎比迈”最为隆重和盛大。“桑衎比迈”的时间多在傣历六月中旬(公历的4月中旬)。“桑衎比迈”意即六月新年。西双版纳布朗族的主要活动有浴佛、为家族长洗礼、泼水等,故又称泼水节;临沧地区的布朗族年节的活动主要是堆沙和插花,故又称“堆沙节”或“插花节”。过年的时间一般为3天。
受傣族的影响,西双版纳布朗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佛寺以及一切制度都和傣族相仿,也有频繁的赕佛等活动。布朗族除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外,还保留着许多原始宗教的传统信仰。
布朗族的纺织技术起源甚早,千年以前的汉文史籍中就有濮人以木棉织布的记载。今天,在布朗族地区仍可以见到一些妇女沿袭祖传的纺织技术,精心制作布料和手工艺品的情形。在双江布朗族村寨里,家家户户都有老式的压棉机、纺线机和织布机。他们依然自己种棉花、织布和做衣服。特别是双江布朗族妇女善织“葛布”和“阿娃毯”,远近闻名。
在布朗族的传统歌舞中,以双江布朗族的蜂桶鼓舞最为有名。蜂桶鼓舞布朗语叫做“克广”(跳鼓),因其鼓形似蜜蜂桶而得名。它是一项群众性舞蹈,参加人数不限,动作大方、粗犷、潇洒,舞步刚健有力,节奏明快热烈,场面壮观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信仰佛教的布朗族将蜂桶鼓舞纳入重大的佛事活动中,舞姿和舞步保持不变,逐渐成为插花节的专用舞蹈,并一直流传至今。